d下,道:“我记得陛下有一条政策,叫做藏富于民,意思是指无论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朝范围内,通过赋税,最终财富都会归朝廷所有,没错吧”
提起引以为傲的事情,赵匡胤露出了笑容,“没错。”
“臣接下来说的一番话或许会让陛下很不愉快,还望恕罪,臣才敢说出口。”王琛打预防针道。
赵匡胤摆摆手道:“说吧,恕你无罪。”
王琛直截了当道:“咱们朝对土地兼并实际上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合法的土地交易,第二,诱骗,如地主向平民百姓许诺可以免除赋税,第三,非法借钱和胁迫,就是以高利息借给农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
赵光义吓了一跳,你这布洲子什么都敢说啊,他生怕赵匡胤怪罪王琛,假装呵斥道:“布洲子,你说什么呢”
倒是赵匡胤心里清楚怎么回事,长叹一口气道:“确实如此。”
“既然土地兼并势不可免,长此下去,绝大多数农户迟早会丢掉土地,我们何不采取另一条思路让农户生存下去。”王琛很认真地看过去,道:“譬如,商品经济。”
赵匡胤好奇道:“商品经济是什么”
王琛细细地把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解释了一遍。
自然经济是指传统社会封建经济形态下的主要经济形势,它与商品经济相互结合又互相排斥,不能说自然经济就是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的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者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势。
说到底自然经济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而商品经济不一样,商品经济是指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势,包括商品的生产和圣品交换。
宋朝其实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帝王之才,自然聪慧无比,一听就懂了。
尤其是赵匡胤,他讶然道:“你的意思是,把私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
王琛本能地打了个指响,忽然觉得不妥,连忙收起手,说下去道:“没错,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其发展趋势,如果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赵光义有些不解道:“照你这么说,我朝也存在商品经济,为何还要发展”
王琛解释道:“我朝是存在商品经济,只是比较简单,生产规模比较小,商品交换的范围十分有限,因为,它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而是伴随着和附属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存在,要想打破宗族械斗的局面,必须先打破自然经济形态,把社会全面进入商品经济形态,一旦进入商品经济形态,各种各样大型的作场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到时需要大量人手去生产商品,老百姓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养家糊口,宗族械斗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赵匡胤大致听懂了,笑着拍手道:“好,布洲子这番理论非常好,让我眼前一亮。”他笑着对赵光义开玩笑,“若是让布洲子当咱们户部尚书,财政恐怕得翻几番。”
赵光义自然也听懂了,深感赞同道:“是啊,虽然实行起来很困难,或许要用百年去完成,但这是一条大力发展国力的好路子啊。”
肯定是好路子啊。
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的道路。
哥们儿生活的时代为什么那么发达,不就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吗
还有更高级的市场经济理论没和你们说呢,嗯,怕吓坏你们。
准确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实未必需要百年去完成。”王琛否认道。
赵匡胤不耻下问道:“此言何解”
赵光义也非常好奇地看过来。
王琛想了想,道:“我举个例子,臣在通州弄了个水泥厂,水泥就是”
“我知道水泥是什么。”赵匡胤打断道:“你直接说下去。”
王琛呃了一声,好吧,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自己在北宋的动向,恐怕都落在赵匡胤眼中了,有人时时刻刻盯着自己。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他干的每一件事,在古代都太过醒目了,被执政者盯上很正常。
王琛大概也清楚赵匡胤为什么第一时间要见自己了,他想了想,决定全盘托出,道:“既然陛下知道水泥是什么那就好办多了。”停顿了下,继续说下去,“我区区一个水泥厂,便需要一千人手,如果朝廷大力推广水泥,将我大宋朝由南到北所有建筑都利用水泥制造成的混凝土,打造成铜墙铁壁,那么每年需要多少水泥”
赵匡胤和赵光义对视一眼,这个问题他们还真没想过。
王琛自顾自说下去,“保守估计,不低于九千亿斤每年,我再算少一点,算五千亿斤吧,而臣的水泥厂每年生产六千万斤就需要一千个人手,五千亿斤的话,光水泥行业,作业的人手就要达到八百万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朝廷支持,臣下能替陛下解决八百万农民的生存”
当然,现代社会水泥作业人手不可能达到这个数目,主要科技发达了,一个年产四十万吨的水泥产,只需要一百来号人就行了,而在北宋不行,年产四十万吨的水泥产差不多需要一千个工人。
赵匡胤听完后骇然道:“八八百万”
赵光义也吓了一大跳,紧巴巴道:“我大宋朝如今才一千万户,按照每户六个人,人口也不超过六千万,你一个水泥行业,能解决近两成人口的生存”
“是的。”王琛很自信道:“若是算上原料,诸如采石、细砂等等,不说翻个倍,让一千二百万人每个月领三贯钱例钱还是不成问题的,三贯钱,够一家生活了吗”
赵匡胤真的被吓住了,他仔细盘算起来,如今老百姓一家每天消费约五六十文钱,一个人挣三贯钱,每个月还能有些盈余,肯定够养活一家人了啊。
其实到这里,王琛已经圆满地回答完赵匡胤如何解决宗族械斗的问题,老百姓有别的途径赚钱养家糊口了,每天工作累得要死,哪还有空去拎着器械去和人争斗啊
另外一点王琛没说出口,一旦工业变得发达,会促使土地兼并的更加厉害,到时农业也会发展成商品经济,地主手底下养着一批替他种田的工人,而田地又不是工作者的,那么就算这个地主和另外个地主起冲突,工作者会拼上性命去械斗吗
肯定不会啊
毕竟关系不到自己的生存,没必要撸起袖子拼了老命啊
王琛继续侃侃而谈道:“这还只是水泥一个行业,臣还在建设一个叫做啤酒厂的作坊,啤酒陛下应该也知道是什么吧”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赵匡胤摇摇头,“听名字像是酒的一种”
王琛承认道:“是的,就是酒的一种,和古法酿制的醴有点相似,只是又有点不同。”
中国古代确实有类似啤酒的存在,只不过口味上差别有点大,因为毕竟没有啤酒花搀和在里面。
赵匡胤好奇道:“啤酒作坊也需要很多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