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贞观帝师 > 分节阅读 254

分节阅读 254(2 / 2)

一路上都在想为什么幽姬会藏到鸾州去。想着想着,就跑题了,心说这个幽飒简直就是一个坑队友的,本来两个人藏的好好的,结果她自己非要偷跑出来报仇,结果这一下不仅自己被抓住,还供出了幽姬来。本来,一直找不到,也便罢了,她只剩下一个人了,能掀起多大风浪来李世民也不会太过在意一个女流之辈的。可这一下暴露了,也就只能汇报给李世民去抓她了。

唉,可惜了。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啊就算她是李建成不知道为什么都被说早夭的长女,可以她的心思,又岂能看不透已经是无力回天,无论如何也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了

想着想着,夏鸿升突然自嘲的笑着摇了摇头,自己果然也是一个庸俗肤浅之辈。同样是一件挫事儿,若是颜值低,大家会说,丑人多作怪若是颜值高,大家就会说,长这么好看,干点儿啥不好,怎么就偏偏可惜了。

这就是差距啊,看脸

若是幽姬长的五大三粗脸颊跑马,自己又岂会生出这恻隐之心来

回到家里,想了想,这事儿还是不能让嫂嫂知道。去找了当初护送嫂嫂从鸾州到长安的那几个亲兵,这一帮亲兵正跟着易秋楼在练武,见夏鸿升过来了,于是就过来拜见。

叫了两个人来,让他们一起快马赶去鸾州,暗中看看嫂嫂的兄弟和弟媳,林二狗夫妇的情况,带几只鸽子一同过去,将查探到了情况飞鸽传书回来。

那二人领命,就过去准备去了。

正要走,就听易秋楼问道:“夏兄,先前你说的那事儿,皇帝可曾答应了”

夏鸿升回头摇了摇头:“易大哥莫慌,我还没给陛下说明呢。得先造个势,然后我才好去说。”

“造个势”易秋楼不解的问道:“造何势”

“哈哈,容小弟再写部话本出来,讲的就是个江湖大侠为国为民的故事”夏鸿升笑道。

第389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想要达成一个社会目标,活又或者形成一种社会共识,舆论可谓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尤其是在百姓普遍欠缺自主判定能力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舆论的引导就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指引民意。

这一点,夏鸿升在当初收复朔方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也见识到了效果了。

而欲图树立一个社会风向,榜样也同样重要。

一个受到人人推崇、崇拜的榜样所带来的,是其崇拜者对其行为的模仿、对其目标的再现,而当崇拜他的人数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就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社会风向。

这个榜样有时候可以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人,也可以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虚拟人物。

侠以武犯禁,夏鸿升想要建立一个集合天下正义侠士的组织,一来是为了在朝廷深入不了的江湖,实现江湖人江湖治,从而维护一个稳定的绿林江湖。二来,也能够使朝廷凝聚起来一批能力高强,又愿意为国为民出力的高手,来应对威胁。

夏鸿升想要先树立起来一个榜样,从而引起社会上对这个榜样的追崇,如此一来,当可激发一批人,而那些想要加入这个组织的江湖人士,也有了一个社会舆论的基础。到了那个时候,朝廷推出这个组织,就成了顺应民意,侠客加入这个组织,也不会被人所看低。

所以这个榜样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首先要是一个江湖侠客,身上没有朝廷的官场气息,而是江湖儿女的侠气情义。其次,他的行为应当是令人敬佩的,鼓舞人激励人的,让人崇拜的。第三,他最终所做的事情,应当是超脱了普通的江湖恩怨情仇的范畴,而上升到了家国民族百姓的大义层面的。

凡此三点,就是夏鸿升所想要树立起来的江湖榜样身上最重要的三个必备特征。

考虑到这三个特征。金庸大师笔下的那些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最为合适不过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金庸大师的武侠侠义精神和是秉承汉魏以来“捐躯赴难国,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出现了很多救国救民的侠客,比如杨过,郭靖,萧峰,石破天等。金庸将这些英雄人物放置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历史的真实来烘托人物的精神内涵,并且把这种精神内涵与民族大义结合起来。

比方说杨过在三番五次的想要刺杀郭靖,郭靖不仅是武林共仰的侠义大者,也是民族抗敌前线的中流砥柱,而在民族大义与个人恩怨之间,杨过最终还是将个人恩怨放下,杨过也最终由一个刺客变成了护卫襄阳的战士。这一身份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也是杨过的立场和性格关键性的转变。不仅是为惊心动魄的情节段落,也是最能体现出杨过最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的段落。更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段落。

金庸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思想贯穿与整部,从而将传统的民族精神推高至新的层次。在金庸的作品里,如果是侠客,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将不再是你的武功的深浅,而是你对国家贡献的大小。杨过与郭靖返回京城时,在千万百姓的眼里,郭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雄,一位真正的大侠,而在这时。郭靖也告诉了杨过什么是真正的大侠,不在于有多么厉害的武功,而在于你对国家对人民的作为,即侠者内涵。“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同样的侠之大者还有萧峰,且更具有侠者爱国形象。天龙八部这部作品,金庸涉及到了辽,西夏,吐蕃。北宋等多个国家的利益纠缠。而萧峰有契丹人的血统,却生活在汉族。金庸这样的安排使得萧峰的爱国气节在契丹与大汉民族之间陷入两难。在得辽王不侵犯中原的保证后,萧峰随即折剑自杀以谢罪,这就是民族矛盾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的必然结果,也是最悲情,最英雄的结局。在金庸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