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破局第一关(1 / 2)

专家评审会的“精准问诊”,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了清源县工业转型在技术层面的软肋与风险。江辰推动建立的“技术诊断服务小分队”迅速组建并投入工作,开始对昌明纺织等几家方案存在瑕疵但转型意愿强烈的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旨在优化方案,夯实基础。然而,江辰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智力来解决,但转型更深层次的障碍,往往源于体制机制的僵化和部门协同的梗阻。这些“软环境”的制约,有时比技术瓶颈更难突破。

果不其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这天上午,县长李长根拿着一份报告,面色凝重地来到江辰办公室。

“江书记,情况不太妙。”李长根将报告放在桌上,“这是经开区和企业服务中心汇总上来的情况。省级试点资金和政策的申请,涉及到项目备案、环评、能评、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一系列审批环节。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特事特办、优化服务,但一些环节的办理速度还是慢了下来,有的甚至卡住了壳。”

江辰接过报告,快速浏览。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审批事项权限在市级甚至省级部门,县里协调力度有限,流程长、节奏慢;二是即使县级权限内的事项,也存在部门之间标准不一、信息不畅、互为前置的问题,让企业来回跑腿;三是一些干部怕担责任,抱着“宁可慢一点,不能出一点错”的心态,对新生事物或复杂项目采取拖延观望的态度。

“你看这个例子,”李长根指着报告中的一条,“一家企业申报数字化车间改造,需要同步进行电力增容。供电方案审批在市级供电公司,我们协调了多次,对方总是按部就班排队,说系统流程如此,急不来。企业设备都订好了,就等电,每天都是成本啊!”

另一个例子是,某企业技改涉及少量新增建设用地,需要调整规划。自然资源局和规划部门在技术规范上存在不同理解,开会协调了几次,仍未达成一致,项目前期工作被迫停滞。

“还有,”李长根叹了口气,“一些部门抱怨,试点工作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但现有的考核机制并没有充分体现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多了容易出错被问责,积极性自然不高。”

这些问题,是典型的“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难题,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必然遇到的常态。它们看似琐碎,却足以消磨企业的耐心和信心,拖慢整个转型的步伐。

江辰放下报告,沉思片刻。他意识到,仅仅靠开会强调、发文要求,已经难以撼动这些积弊。必须拿出更具刚性、更具创新性的破局之策。

“长根同志,问题摸得很准。这说明我们的改革,已经从宏观的战略谋划,进入了微观的机制重构阶段。”江辰目光坚定,“我们必须以省级试点为契机,倒逼我们自己进行一场‘放管服’改革的深化战,真正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转型清障护航。”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我考虑,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我们能否探索建立一个‘省级试点项目特别审批通道’?或者说,叫‘绿色通道’升级版。”

他详细阐述了这个构想的核心内容:

第一,清单管理,授权到位。由发改局牵头,会同法制办,全面梳理省级试点项目可能涉及的所有审批事项,形成清单。对于县级权限内的事项,明确承诺“极限”办理时限,大幅压缩环节;对于需上级审批的事项,明确由对应的县级职能部门作为责任单位,“一对一”对口协调,跟踪督办,并将协调效率和结果纳入部门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