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调研组的肯定,如同给清源市的示范区筹备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让那份悬而未决的知识产权分歧显得更加紧迫。第二天下午,关于“环湖科创走廊”与“智能制造共享工厂”项目知识产权及收益分配问题的协调会,在市政府的一间中型会议室里准时召开。
与会者除了天湖区李局长和经开区王主任带领的联合工作组成员外,张副秘书长亲自主持,江辰作为筹备组政策设计的具体负责人列席。会议气氛从一开始就有些凝重。
李局长率先发言,语气坚定:“王主任,我们天湖区的立场很明确。‘智能制造共享工厂’的核心技术,如果来源于我们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那么知识产权的主体必须明确是我们,或者至少是共同所有。后续基于该技术产生的收益,天湖区理应占大头。否则,我们无法向本区的创新主体交代,这也不符合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
王主任显然有备而来,扶了扶眼镜,反驳道:“李局长,话不能这么说。技术成果是种子,但没有我们经开区提供的场地、资金投入、市场应用场景和工程化能力,种子就无法长成大树,产生经济效益。共享工厂的建设、运营、市场开拓,主要成本和风险由我们承担。知识产权归属可以协商,但收益分配必须充分考虑投入和风险因素。我们认为,经开区应占收益的主要部分,或者至少,知识产权归我们,天湖可以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
双方各执一词,寸步不让。天湖强调技术源头的重要性,经开强调产业化投入和风险。讨论陷入僵局,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张副秘书长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一直在默默记录的江辰:“江辰,你对政策层面研究得比较深入,谈谈你的看法。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又符合示范区协同共赢原则的路径?”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江辰身上。
江辰放下笔,神色平静地开口:“李局,王主,两位领导说的都有道理。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确实是协同项目最核心、也最敏感的部分。处理不好,不仅项目难以推进,更会为未来的合作留下隐患。”
他先肯定了双方的合理诉求,然后话锋一转:“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示范区的协同,目标是‘1+1>2’,而不是零和博弈。我初步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斟酌。”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动态调整、按贡献分配’的模型?”
“首先,关于知识产权归属。对于联合研发产生的核心技术,建议明确为‘共同所有’。任何一方如需单独转让或授权第三方使用,需经另一方同意,所得收益按约定比例分配。这样保障了双方的基本权益。”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收益分配。我们可以不采用固定的比例,而是设计一个与多维贡献度挂钩的浮动机制。”江辰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要素:
“1.初始投入贡献:包括天湖方提供的基础技术估值、经开方投入的厂房、设备、资金等,折合为初始权重。
持续运营贡献:包括天湖方后续是否持续提供技术升级支持、人才培训;经开方在市场开拓、生产管理、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效。这部分可以设定年度评估指标。
协同增值贡献:比如,该技术是否通过共享工厂,吸引到了示范区外的订单?是否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在示范区内集聚?这部分体现的是协同带来的额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