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协同初试(2 / 2)

送走江港区的同志,周明光对江辰和罗成交代:“这件事要处理好。既要保护江港区发展的积极性,又不能降低示范区的门槛,更不能因为一个项目引发新的区域矛盾或遗留环境隐患。评估过程要科学、客观,协调意见要公正、有说服力。”

任务压了下来。江辰立刻行动,以指挥部名义向相关部门和两区发出了成立临时项目评估小组的通知,并附上了项目基本资料和需要重点评估的事项清单。

反应迅速而微妙。

天湖区方面首先表达了关切,担心化工项目可能对处于其上游方向的水源保护和未来高端居住区开发产生影响。经开区则更多从产业协同角度出发,询问该项目能否与区内现有新材料企业形成互补,而非同质化竞争。

市生态环境局态度谨慎,要求项目方提供更详尽的环评数据和风险防控预案。市发改委则更关注项目的能耗指标和在全市产业布局中的定位。

江辰将各方的初步反馈汇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评估,更是一次对示范区“协同决策机制”的实战检验。他组织评估小组召开了第一次视频协调会,让各方充分陈述观点和依据。

会上,争论不可避免。江港区方面极力论证项目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天湖区强调生态保护红线,经开区关注产业内耗,各部门则从专业角度提出各种标准和问题。

江辰作为主持人,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引导大家将焦点集中在事实和数据上,要求江港区和项目方针对各方疑问,提供更扎实的佐证材料。同时,他也启发大家思考:“除了简单的‘通过’或‘否决’,是否存在第三条路?比如,能否通过优化项目工艺、强化环保措施、调整产品结构,或者探索与两区现有产业的合作模式,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江港发展需求,又能符合示范区定位和各方关切的解决方案?”

他的引导,将讨论从“要不要”的部分对立,转向了“如何要”的建设性探讨。

一周后,一份由江辰主笔的《关于东华化工江港项目初步评估及协同发展建议的报告》摆在了周明光的办公桌上。

报告没有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客观呈现了项目的优势、潜在风险、各方诉求以及可能的优化路径。建议包括:要求项目方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和工艺先进性;建议江港区与天湖区、经开区探索共建共享环保基础设施;提议将该项目纳入示范区新材料产业联盟,避免恶性竞争;并给出了如果项目优化后仍无法完全达到标准时的备选方案建议。

周明光仔细审阅后,召见了江辰。

“报告写得不错,抓住了协同的要害。”周明光评价道,“既指出了问题,也没有一棍子打死,给出了建设性的出路。这件事,就按这个思路,继续往下协调。你跟进一下,看看江港区和项目方对我们提出的优化建议是什么态度。”

“是,周市长。”

这场关于一个具体项目的协调,其意义远超项目本身。它正在为示范区未来处理更复杂的跨区域产业布局和利益平衡,积累着宝贵的经验。而他,正是这套新机制运转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