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规划之争(2 / 2)

“我们讨论‘三角地’的规划,眼光或许可以放得更宽一些。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协同发展’,目标是实现‘1+1+1>3’的效果。”他的手指在天湖区、经开区和江港区三个点上划过。

“如果我们只盯着‘三角地’这块肉,想着自己能从里面分到多少,那可能永远也达不成一致。”江辰的目光扫过天湖区和经开区的领导,“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将‘三角地’视为一个引爆点,一个试验田。”

他回到“三角地”的规划图前:“这里的规划,是否可以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共享的平台功能?比如,打造一个三个区都可以共享的公共研发平台、检测中心或者中试基地?产业的布局,不一定非要画地为牢,可以探索‘研发在三角地,量产在经开区,服务支撑在天湖,配套拓展到江港’的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模式。”

他停顿了一下,让众人消化这个想法,然后继续说道:“至于商业服务和住宅配套,完全可以依据未来实际产生的需求,在周边区域进行精准补充,而不是现在就在这块核心区域争得你死我活。规划应该留有弹性,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江辰的发言,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试图将大家的思路引导到如何利用“三角地”这个节点,最大程度地激发整个示范区的协同效应上来。

会议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天湖区的副区长若有所思,经开区的副主任紧绷的脸色也缓和了些许。江辰提出的“共享平台”和“产业链协同”概念,确实提供了一个跳出零和博弈的新视角。

设计院的负责人眼睛一亮,连忙附和:“江主任这个思路很有建设性!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对方案进行深化,重点突出平台的共享属性和区域的协同功能!”

罗成也赶紧表态:“我觉得江辰同志的建议值得深入研究。咱们是不是可以先围绕构建共享平台和探索协同模式这个方向,继续深化方案?具体的用地比例和功能布局,可以在这个大原则下再细致推敲?”

天湖区和经开区的领导互相看了一眼,虽然未必完全认同,但在指挥部的人员和设计院都倾向于这个思路的情况下,也不好再强硬坚持己见。

“可以再研究。”天湖区副区长最终松口。

“我们也没问题,只要对示范区整体发展有利。”经开区副主任也闷声表态。

第一次规划对接会,在江辰看似不经意实则关键的引导下,避免了不欢而散的结局,勉强达成了继续深化的共识。

散会后,罗成拍了拍江辰的肩膀,低声道:“可以啊,江主任。你这四两拨千斤的功夫,见长。”

江辰微微摇头:“只是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方向。真正的难点,还在后面。”

今天的会议只是暂时缓和了矛盾。一旦涉及到具体的平台谁主导、利益如何分配、成本如何分摊等实质性问题,更激烈的争论必然还会出现。他提出的“共享”与“协同”理念,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和更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来支撑。

规划图纸上的每一笔,都牵扯着巨大的利益。他这只刚刚伸入迷局的手,需要更稳,也更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