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沉疴与新疾(2 / 2)

周明光耐心听完居民的诉求,脸色更加难看。他没有立即批评哪个部门,而是对随行的市府办工作人员吩咐:“把居民反映的问题,一条条记清楚。”

然后,他看向眼前几位部门负责人,沉声道:“你们都听到了?资金、流程、设计调整,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但不是工作干成这样的借口!我看核心问题,是责任心的缺失,是管理上的粗放,是缺乏对群众利益的敬畏!”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惠民工程,不能变成扰民工程,更不能变成烂尾工程!我现在明确几点:第一,住建局牵头,城建投具体负责,一周内拿出详细的、可行的赶工方案和现场管理整改措施,我要看!第二,财政局配合,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优化流程,确保后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不能再因为资金问题影响进度!第三,街道办事处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沟通解释,但更要督促施工方文明施工,尽量减少扰民!”

“是!市长!”几位负责人连忙应声。

“这个项目,我会持续关注。”周明光最后留下一句话,转身走向车队。

回程的路上,江辰的心情比来时更加沉重。一天之内,两个项目,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却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政策执行层面的变形走样,以及部分干部担当精神的缺失。物流园项目可能涉及更深层的利益和作风问题,而城北管网项目则典型地反映了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

他再次感受到肩上那份记录和整理职责的分量。他不仅要记下领导指示,更要客观还原问题真相,为后续的督办和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江辰,”周明光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车内的沉默,“今天这两个点,你觉得,共性在哪里?”

又一个问题抛了过来,比上一个更加宏观,也更具深度。

江辰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对他洞察力和总结能力的考验。他思考片刻,谨慎而清晰地回答:

“市长,我认为共性在于‘落实’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好的政策、必要的项目,在从文件走向现场的过程中,遇到了执行层的‘中梗阻’。这种‘梗阻’,可能源于利益驱使(如征拆可能的不公),也可能源于官僚习气(如资金流程僵化、管理粗放),但最终都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延误了发展,辜负了民生期待。解决之道,恐怕不仅在于事后督查,更在于建立更有效的、贯穿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让‘落实’不敢懈怠、不能敷衍。”

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尝试从现象提炼本质,并提出了机制建设的思考方向。

周明光听完,再次从后视镜里看了江辰一眼,这一次,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他没有再说话,重新闭上了眼睛。

但江辰知道,自己的回答,应该没有让领导失望。

这次调研,如同一次深入肌体的诊断,让他看到了清源市繁华表象下隐藏的“沉疴”与“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