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针对‘净世会’的特别条款:任何一方发现“净世会”直接活动的证据,必须立刻通报盟友,并采取联合应对措施。
这些条款,既体现了合作诚意,也确保了“守望者”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和行动自由度。
韩兆年对情报共享和贸易条款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在军事互助的义务范围和联合指挥部的权限上,显得有些犹豫,那层“暗青色”明显加深。
王团长则更关注军事联动机制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指挥权责的明确划分。
谈判进入了实质性的拉锯阶段。
陈默并未急躁,他利用新获得的情绪感知能力,敏锐地捕捉着对方代表的细微情绪变化。当韩兆年对某条军事条款流露出过于强烈的抗拒(“暗青色”几乎覆盖“暖橙色”)时,他会适时让步,转而在贸易或技术条款上争取更多利益。当王团长对某个指挥细节表现出疑虑(“铁灰色”出现波动)时,他会让陈锋以其专业的军事角度进行解释,打消对方的顾虑。
他的表现,不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战士或复仇者,更展现出了一位成熟政治家、战略家的沉稳、耐心与洞察力。
经过数轮紧张而高效的磋商,最终,一份凝聚了三方共识的《磐石条约》正式签署。
条约基本采纳了陈默提出的框架,明确规定了三方军事互助的义务,建立了以“守望者”技术为核心、三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联合情报中心,并划定了受保护的贸易区。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各有妥协,但一个以“守望者”为核心、旨在共同对抗“天神”与“净世会”的区域联防体系,已然雏形初现。
签约仪式后,三方代表共同出现在“磐石镇”的广场上,面对众多闻讯而来的民众和各方记者(主要是“守望者”的宣传人员),宣布了盟约的达成。
这一刻,通过电波和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了整个区域。
格局,被彻底重塑。
曾经三足鼎立、互相猜忌甚至暗中掣肘的局面,被一个以“守望者”为主导的、相对稳固的同盟体系所取代。
“守望者”的威望,藉由此盟约,达到了真正的顶峰。它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幸存者据点,而是成为了引领区域命运走向的、不可或缺的领导力量。
然而,站在掌声与瞩目之中,陈默的目光却投向了更远的南方,那是“天神”组织力量更深厚的腹地,也是“净世会”阴影可能笼罩的方向。
联盟的建立,并非终点,而是应对更大风暴的起点。
他知道,“天神”与“净世会”的沉默,绝不会持久。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带领着新生的“守望者”与崭新的联盟,去迎接那必将到来的、更加严峻的挑战。
格局已定,风云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