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让整个前哨站欢欣鼓舞。
在吴教授的指导下,靠近新开垦种植区的下风处,一块区域被迅速清理出来,搭建起了简易却坚固的鸡舍和羊圈。陈浩利用搜集来的材料,设计了自动喂水器和简易的粪便收集槽,尽可能减少人工投入。
那几十只瘦弱的土鸡被小心地移入鸡舍,投喂了碾碎的谷物和切碎的野菜,它们惊恐地瑟缩了几天后,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开始发出“咯咯”的叫声,没过多久,竟然有几只母鸡开始下蛋了!当第一枚还带着温热的鸡蛋被负责饲养的居民小心翼翼捧出来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枚鸡蛋没有被立刻吃掉,而是被吴教授建议留下,作为未来孵化、扩大种群的基础。
那五只黑山羊(三母两公)则被单独圈养。它们警惕性很高,但经过苏婉医生检查,确认健康状况良好。吴教授看着它们,眼中充满了期待:“好好养,这几只就是咱们的‘种子’。羊奶营养丰富,羊肉能提供优质蛋白,羊粪更是顶好的肥料。”
种植区的扩张,鸡舍羊圈的建立,使得前哨站的布局和日常运作发生了显着变化。原本相对单一的功能分区,开始呈现出一种有机结合的雏形。
负责种植的居民,会将一些不符合食用标准的菜叶、杂草送到养殖区作为饲料;而养殖区清理出来的粪便,则被运到堆肥区,经过发酵处理后,成为种植区宝贵的有机肥。溪流被引出了小小的支流,既灌溉了新的种植区,也为养殖区提供了清洁水源。
吴教授甚至规划了一小片试验田,尝试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牧草,以期未来能部分替代需要外出搜寻的饲料。
一种微弱但确实存在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在这个小小的山谷内逐渐形成。人们不再仅仅是消耗者,他们成为了这个微型生态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每个人的工作,无论是挥舞锄头,还是喂养鸡羊,或是清理圈舍,都通过贡献点制度,与这个生态系统的繁荣直接挂钩。
食物的种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除了基本的谷物和蔬菜,偶尔能分到一点鸡蛋,或者用贡献点兑换一小碗撒了盐的羊奶,都成了莫大的享受。这种味觉上的改善,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士气和归属感。
孩子们(虽然目前数量极少)开始喜欢在安全的距离内,看着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和略显笨拙的山羊,眼中充满了新奇和快乐。大人们谈论的话题,也从最初的如何活下去,渐渐多了对收成的期盼,对鸡群何时能扩大、羊群何时能产崽的讨论。
前哨站,正在从一个单纯的防御和生存据点,向着一个功能更加完善、更具韧性和希望的微型社群演变。
陈默站在堡垒的监控屏幕前,看着画面里井然有序的梯田、袅袅炊烟、以及圈舍里活动的身影,眼神深邃。他知道,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知识、制度、勇气和汗水共同浇灌的结果。
而这个初具雏形的微型生态,不仅增强了物资上的自给自足能力,更在无形中凝聚了人心,为接纳更多元的人口、应对更复杂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的根系,正沿着这片被精心打理的土地,悄然向下,扎得更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