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内部规则细化(1 / 2)

《生存日志》的建立,为长期的生存奠定了数据和认知的基础。但陈默深知,再完善的记录和分析,若没有与之匹配的、铁一般的内部纪律作为支撑,也终将是空中楼阁。堡垒的坚固,不仅在于外墙与武器,更在于其内部每一个成员近乎本能的规范操作。

在初步的《“守望者”堡垒生存守则》基础上,陈默召集家人,开始了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的内部管理条例制定。这一次,讨论的氛围更加务实,每个人都结合自身在训练和日常生活中的体会,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和建议。

第一条:绝对声音管制条例。

陈默首先强调了这一点,他调出了之前丧尸对声音反应的记录数据。“外部是‘听觉’的世界。任何非必要的声响,都可能成为吸引亡灵的丧钟。”他细化规定:

·生活区:禁止喧哗,交谈需控制音量。娱乐活动(如观看下载的影视剧、听音乐)必须使用耳机。所有设备运行需选择静音或低噪音模式。

·工作及训练区:武器操作(非实战)尽量在隔音效果更好的指定区域进行,如靶场。器械碰撞需垫隔音垫。小组战术演练时,通讯以手势和最低限度的耳麦通讯为主。

·突发情况:如不慎制造较大声响,当事人需立即报告指挥中心,并提升周边区域警戒级别,观察外部反应。

陈锋补充道:“日常行走也要注意,尤其是穿着硬底鞋在金属通道上,需要考虑加装软质脚垫或更换软底鞋。”

第二条:严格灯光管制条例。

陈默调出堡垒结构图,标注出所有对外窗户、观察孔及通风口的位置。“光线,同样是暴露坐标的风险源。尤其是在这片近乎永恒的黑暗中,一点光芒都如同灯塔。”

·对外遮蔽:所有可能对外透光的窗户、观察孔,均已加装物理遮光板或单向反射膜,日常必须处于关闭状态。夜间,非必要不开启任何可能泄光的对外通道。

·内部照明:采用分区、分级照明系统。通道、公共区域使用最低限度照明(冷光源,能耗低)。个人生活及工作区域照明需控制光线散射,避免直接照射向遮蔽薄弱点。

·紧急照明:除指挥中心和关键岗位,其余区域尽可能减少常明灯光,推广使用个人头灯或便携光源,做到人走灯灭。

李秀娟主动提出:“日常做饭、缝补这些活计,我可以在生活区角落,拉个厚帘子隔开光。”

第三条:有机废物及垃圾处理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