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陈雪的房间,又是另一番景象。
她的房间相对整洁,书桌上并排摆着两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高性能的台式机。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下载管理软件、数据解析工具和无线电信号接收界面。
陈默给她的任务是信息与知识储备。
一台笔记本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全球各大线上图书馆、学术数据库、开源技术论坛、甚至是某些被墙的国外网站,疯狂下载着资料。内容包罗万象:从基础的《赤脚医生手册》、《军地两用人才之友》,到专业的《外科学图谱》、《药物化学与制备》、《机械原理与设计》、《无线电通信原理与实践》、《大规模无土栽培技术》、《畜牧兽医大全》……容量以tb计。陈雪需要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初步的分类、去重和建立索引,这是一个极其繁琐且需要耐心的工作。
另一台笔记本则连接着陈默不知从何处弄来的一套专业无线电监听设备。陈雪戴着耳机,聚精会神地调试着频率。她的任务是尝试捕捉本市及周边区域的异常无线电信号——警方、消防的常规通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聊天,以及……任何不属于已知范围的、加密的、或者内容诡异的信号。这是构建情报网络的第一步,枯燥,却至关重要。
陈雪纤细的手指在键盘和旋钮间灵活移动,眼神专注。与陈浩的外放和偶尔的焦躁不同,她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沉静和韧性。下载进度条缓慢推进,无线电波里大多是杂音和日常通讯,但她没有丝毫懈怠。她知道,这些看似无用功的积累,在未来可能就是关键的信息差。
陈默偶尔会走进来,查看一下进度,或者根据“记忆”,提示陈雪重点关注某个特定的知识领域,或者尝试监听某个在前世末世初期比较活跃的特定频率范围。陈雪总是认真记下,然后立刻执行。
整个上午,陈家的两个房间里,键盘的敲击声、鼠标的点击声、纸张的翻动声、以及偶尔陈浩恍然大悟或困惑不解的自言自语,交织成一曲紧张而充满生机的“技术萌芽”交响乐。
汗水从陈浩的额头滑落,滴在画满潦草结构图的草稿纸上。长时间盯着屏幕让陈雪的眼睛有些干涩,她滴了眼药水,继续工作。
没有抱怨,没有退缩。
有的只是被危机驱赶着的、如饥似渴的吸收和创造。
技术的种子,正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居民楼里,在两个年轻人的房间中,顶着巨大的压力和紧迫的时间,顽强地破土而出,萌发出稚嫩却充满希望的嫩芽。
这嫩芽,终将生长为支撑起那座名为“方舟”的终极堡垒的,钢铁骨架与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