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就辉就在苏家住下了。
晚上,他是跟安安一起睡的,毕竟没有足够的房间,但好在都是堂兄弟,也没有那么讲究。
白天,苏父和苏母在店里干货,顺便把润喉糖拿出来卖。
晚上,苏父等人就在熬糖,制作润喉糖。
他们也没有避着柳辉,毕竟觉得都是自己人。
柳辉心底有些感动,打定主意要全心全意帮二姨父把作坊做好。
虽然作坊还没开,但并不妨碍他干活。
他趁着这段时间,熟悉了润喉糖制作的全流程,流程熟悉后,他就知道该招多少人了。
首先,核心岗位,只需要一个人,这个人只需要负责原料配比。
这几天,他们都在研究,用大锅熬制的话,原料比怎么弄才好。
好在她们有初始原料比,只需要按倍数比例增加就行。
确认一锅需要的原材料比例后,苏父就把这个配方用纸记下来,这才是传家宝。
而这个核心岗位,也是苏父,或者其他可以信任的人负责。
每次把需要熬制一锅的比例把原材料配好,然后就转送到第二组。
第二组,主要负责原材料的处理,比如清洗,磨粉等等。
所以,第二组需要两个人。
之后就是第三组。
第三组才是最重要的,负责熬制,将原材料在大锅熬制,这个岗位同样设置两个人。
第四组则是负责浇筑成型,由他们做好的模具,把润喉糖做成同样的大小。
同样也是两个人,而且可以看情况增加人数。
最后一组,则是包装组。
负责把润喉糖包装好,这个岗位同样是两个人。
这样算起来的话,至少需要十个人。
至于工钱的话,则是月结,柳辉按照他家作坊的工人工资,再参考其他作坊的工资,定了下来。
但苏父觉得都是同村人,给太低不行,所以适当增加一些,以至于,最低工资的包装岗位,也有33元一个月。
最高的自然是核心岗位,工资45元一个月。
其他岗位也是根据工作强度,有所不同,但也就相差了两三块钱。
所以,工资定下来后。
那就是要招人。
只不过,当他们把风声放出去后,村里顿时沸腾了,只要在家的人,都跑到苏佩云家门口。
看着几乎全村人都过来了,苏父都有些不知所措。
好在柳辉见惯了大场面,所以站出来处理,不少村民也认识柳辉,毕竟他娘也是村里人。
所以,听到柳辉是管事人后,都非常安静的听他说明。
这次柳辉打算招八个人,并且告诉大家,不找日结临时的。
这句话就劝退了不少人,毕竟他们家里还有活要干,要是做全职工人,他们早就去镇子里干活了,不可能待在村里。
这次也是因为村里要开作坊,觉得离得近,能照顾家庭才过来的。
而后,柳辉又表示,因为人太多,所以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确定合不合适。
比如包装岗。
柳辉让大家分批过来,尝试把这个润喉糖包装起来。
他则在旁边看,然后再确认哪些人合适,哪些人不合适。
“凭什么啊!”有个村民不满,“凭什么我包装的比她好看,为什么我不合适。”
柳辉走了出来,面无表情道,“你说为什么?那我告诉你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