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你们拜的不是我(2 / 2)

地图上,光点没有集中在繁华的大都市,反而像蒲公英的种子,洒满了广袤的乡村和那些被遗忘的老旧小区。

更关键的是,小桃调出了能量流向图,那些从灶点反馈回来的温暖能量,不再像过去一样,万流归海般指向陆远这个唯一的中心。

它们形成了无数个区域性的、小而美的“情感中心”。

“看这里,”小桃点开一个位于湘西山村的光点,“这个灶点的火种节点,是社区里一位张婶做的腊八粥。整个寨子的人,无论在哪儿,只要想起那碗粥的味道,火种就会被点亮。”

她又点开另一个位于西北某山村小学的光点:“还有这个,他们的共鸣源,是孩子们用石头搭起来的,用来烤土豆的野灶。每一次炊烟升起,都能唤醒无数从那儿走出去的学生的童年记忆。”

火种,去中心化了。

它不再是陆远的专利,而是真正回归到了千家万户,回归到了每一份具体的、带着温度的记忆里。

与此同时,凌霜那边也整了个大活儿。

她推出了一道新菜品,名字朴实无华——“回音蛋炒饭”。

这道蛋炒饭,用料只有隔夜饭、鸡蛋和葱花,做法也平平无奇。

但诡异的是,每一个吃完的食客,都会在放下筷子的那一刻,听见一段极其模糊的人声。

那声音不像是从外界传来,更像是直接在脑海里响起,飘渺而温暖,像极了记忆深处,某个你早已忘记了的人,在轻声呼唤:“饭做好了,快回家吃饭。”

一位在店里帮忙洗碗的聋哑老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吃了一份。

饭刚下肚,这位一辈子都没听过声音的老人,突然浑身一颤,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满了泪水。

她颤抖着手,在纸巾上写下一行字:“我听见俺妈叫我小名了……她说,‘狗蛋,别玩泥巴了,回家吃饭’……”

事后,韩川动用技术手段进行检测,惊骇地发现,那段声音的声波频谱,竟然与老人童年时期,一段被无意中录下的家庭录音残片高度吻合。

火种,通过这碗饭,竟从庞大的人类集体记忆数据库中,精准地检索、唤醒并重构了那段属于她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声音记忆。

这简直不是做饭,这是在考古,是在招魂!

韩川当机立断,趁着这股东风,立刻在“灶火地图”App上发起了“归灶计划”——号召所有在外打拼的城市子女,利用周末,回一趟老家,亲手为父母做一顿饭,并将这顿饭的准备过程和聚餐场景,以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上传。

这个活动,精准地戳中了当代社畜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一夜之间,“归灶计划”的话题冲上所有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首。

全国范围内,涌现出超过三千场风格各异的家庭聚餐直播。

有笨手笨脚的金融精英把厨房搞得像世界末日,最后还是妈妈笑着接过了锅铲;有常年996的程序员,第一次耐心地听父亲讲了半小时当年下乡种地的故事;也有网红主播关掉了美颜和滤镜,素面朝天地陪奶奶包了一下午饺子。

深夜,食堂打烊。

陆远没看那些数据报告,就搬了张椅子坐在门口,刷了半天这些粗糙却真实的直播视频。

他看着视频里,一双双布满皱纹的手,熟练地给笨拙的儿女剥着虾,挑着鱼刺,突然低声感慨了一句:“搞了半天,原来最厉害的厨具,从来都不是什么玄铁锅、陨石刀,是那双已经年迈,却还愿意给你剥虾的手啊。”

小桃给他端来一杯热茶,在他身边坐下,轻声问:“老板,现在大家都在寻找自己家的味道,很多人不再需要您亲手做的饭了。您会不会……觉得有点失落?”

陆远笑了笑,喝了口茶,指了指店内墙上。

那里,被人用粉笔悄悄刻上了一行新的小字,字迹娟秀,像是某个女顾客留下的:“谢谢你让我想起,我也曾被人等着吃饭。”

他低声说:“你看,火种没丢,饭也没冷。我嘛……”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骨节发出一阵噼啪的脆响,“是时候该考虑收个徒弟,把这身油烟传承下去了。”

话音未落,店内那盏作为火种源头的,名为“焚灶婆婆”的古朴油灯,那团燃烧了许久、仿佛永不熄灭的金色火焰,在陆远转身的刹那,没有任何征兆地,轻轻摇曳了一下,悄然熄灭。

世界仿佛静止了一秒。

然而,就在金焰消失的一息之后,距离油灯三步之遥的地面,一块旧地砖的裂缝之中,一团崭新的、更为明亮纯粹的火焰,“噗”的一声,无声无息地,悄然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