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献俘的号角响彻太庙时,柴进执礼如仪的身影,比任何刑律更令群臣警醒。
蓝玉私蓄死士,暗中逾越礼制,更纳北元王妃为妾,触犯忌讳。
朱元璋尚在时,蓝玉便仗着军功骄横跋扈,肆意妄为,终致朱元璋兴起蓝玉案,牵连数万人。
并非朱元璋狠辣,实乃淮西勋贵恃功而骄,败坏法度。相较之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手段温和许多。
然而对柴皓而言,无论是汉高祖、明太祖诛戮功臣,还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皆非他所愿。
他虽得天下,却毫不忌惮麾下文武,更不视他们为鸟尽弓藏之患。相反,他期望这些功臣能继续为大周效力,文武兼济,造福苍生,同时享其应得荣华。
柴皓通晓古今,深知守业之艰。他并不忧虑臣下谋逆,只怕昔日袍泽被权财蒙蔽初心,沦为如赵宋士大夫般盘剥百姓、贪赃枉法之辈。若真如此,纵使柴皓于心不忍,亦不得不依律严惩,以正国法。
此前征战四方,柴皓无暇深思此事。如今天下初定,他正思量如何警示群臣勿忘初心。恰逢皇叔柴进以身作则,使众臣警醒,倒省了柴皓一番心思。
陛下,献俘之礼已备妥,请陛下行典!柴进恭敬奏道。
柴皓含笑颔首,大步踏入太庙。柴进与文武百官紧随其后,羽林军则押解着金帝完颜吴乞买等俘虏入内。献俘大典,正是以敌酋祭告天地,彰显大周武威。
太庙内设天子七庙与社稷坛,分祭天地。七庙供奉历代灵位,乃王朝正统象征,凡大典必隆重祭祀。大周七庙之首,便是后周太祖郭威。
第二位受祭的是后周郭荣,即柴荣。
第三位受祭的是后周恭帝柴宗训,自柴宗训起,柴氏后裔由郭姓改为柴姓。
第四位与第五位受祭的是柴皓的祖父与父亲。柴皓登基后,依礼制追封父祖为帝。
其祖父为柴进之父,其父为柴进之兄。
第六与第七庙暂为空置,按礼制,此二庙为大周世祖柴皓及其子嗣预留。
至此,七庙已成。
纵使大周延续百世,太庙最高处供奉的仍是这七位,永世不移!
此刻,柴皓于太庙祭祀五位先祖后,移步天坛,行祭天之礼。
与太庙祭祀不同,此次祭天除香火三牲外,更以血祭——金帝完颜吴乞买的首级!
柴皓身着“罪人完颜氏!尔擅启战端,屠戮生灵,祸乱中原!朕承天命,伐罪吊民,灭尔金国,擒尔献庙!今以尔血祭山河,慰中原百姓之恨!完颜吴乞买,尔还有何言!”
完颜吴乞买面如死灰,木然答道:“罪人……知罪。”
柴皓漠然挥手:“斩!”
羽林卫挥刀斩落,血光迸溅,金帝头颅滚落天坛。
一代雄主之血,染红太庙石阶,金国至此终结!
大周盛世,由此启幕!
祭祀礼毕,天降瑞雪,兆示丰年。
昭武元年正月初一,柴皓再临太庙,祭祀天地,正式举行登基大典。
——昭武元年正月初一,漫天飞雪轻柔飘落。
太庙天坛之上,柴皓身着绣有山川日月距上次太庙献俘仅隔数日,此刻立于天坛的柴皓却已气象迥异。今日乃昭武帝柴皓正式登基之日,从此大周年号将威震四海。
恭祝大周皇帝陛下万寿无疆,大周国祚永昌!以李纲、李若水为首的文武百官向着天坛行三跪九叩大礼。
山呼之声此起彼伏,不仅太庙内的羽林军、天羽军齐声呐喊,庙外墙外更是聚集着无数百姓同声高呼:陛下万寿无疆,大周国祚永昌!
声浪如潮,响彻汴梁。满城百姓无论贵贱,皆面现欢欣。城中处处张灯结彩,声不绝于耳。虽值白昼,仍有百姓燃放烟花,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朱雀大街上,一位手持折扇的中年文士操着略带西南口音的中原官话,向身旁老者问道:老丈,为何白日放烟花?留待夜间岂不更妙?
此人正是大理国主段誉。他此番微服入汴梁,并非以藩臣身份觐见。大理国小力微,素来尊奉中原正统,国主多崇信佛法,退位后常皈依佛门。而段誉为人更是温厚谦和,此番前来全无他意。
段誉此行来到汴梁,正是为了亲眼见识那位年轻柴皓的风采。短短数年间,这位大周皇帝便以雷霆之势扫灭赵宋、金国、西夏,击溃高丽,平定田虎王庆之乱,重创方腊,开创了崭新王朝。
他更想探明,这位横扫四方的雄主,对于偏安西南的大理国将作何打算。毕竟金夏两国不仅被柴皓彻底征服,更被直接纳入大周疆域,派驻官吏军队实施统治。就连广袤草原——昔日汉唐仅能羁縻之地,也被柴皓以铁腕牢牢掌控。
不出数年,北方万里疆土必将如中原般编户齐民,彻底融入大周。作为昔年名动天下的俊杰,段誉敏锐察觉到这位与历代开国君主的不同,尤其是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差异。
赵匡胤虽称枭雄,却止步于玉斧划河,将大渡河定为疆界终点。而柴皓灭国擒王、追剿赵宋余孽的作风,彰显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恢弘气度。段誉断定,待四方平定后,这位野心勃勃的必将剑指大理。
此刻汴梁城中,白发老翁正为抢购不到鞭炮而懊恼,只得备足烟花庆贺柴皓登基。老人感慨道:老汉历经仁宗以来七八位君王,如陛下这般爱民如子、胸怀天下的明君,莫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