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六年的声里,卢俊义正摩挲着生锈的刀环。江南的雪比淮西温柔,却冻不住西军将士眼底的寒霜——他们刚收到朝廷赏赐的霉米,而幽州传来的捷报正在营帐间悄然流传。
上官军统帅辛兴宗屡次责骂先锋宋江无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宋江在朝廷与卢俊义等人之间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辛兴宗向童贯和刘延庆借调西军旧部韩世忠担任先锋。这位号称泼韩五的西军猛将势如破竹,打得江南霸主方腊节节败退。
此前方腊已遭重创——柴皓大闹江南时斩杀其麾下四大元帅中的三人,仅存的南离大元帅石宝也断了条胳膊。更致命的是,大将庞万春兄妹、女将方百花和圣女方金芝带着三千精锐离他而去,导致军心涣散。
面对韩世忠的凌厉攻势,方腊只能退守青溪老巢。这与真实历史如出一辙——原本就是西军击溃方腊,韩世忠在青溪将其生擒。在这个水浒与历史交织的世界里,因武松已投奔柴皓,征讨方腊的功绩自然落在了韩世忠头上。
然而这份战功却被辛兴宗据为己有。作为童贯心腹的辛兴宗,轻易压下了西军将领王渊等人的。连种师道这样的西军统帅都难敌童贯权势,何况区区王渊?
军中同袍无不愤慨,卢俊义、呼延灼等人也为韩世忠鸣不平。韩世忠表面豁达笑称早已习惯,却在夜深人静时仰望星空长叹。他不由想起宣和四年春征讨梁山时,那个被柴皓夜袭的夜晚,以及邂逅的那位年轻俊杰......
这些发生在宣和五年秋夜的叹息,远在汴京的赵佶自然无从知晓。即便知道,这位皇帝也不会在意一个小将领的委屈。在他眼中,宣和六年的新年一片祥和:淮西江南相继收复,方腊残部困守青溪;连河北田虎都因朝廷威势而收敛锋芒。
四大寇之中,唯有幽州王柴皓最令人忌惮!
此刻,赵佶正立于宣德楼上,忽闻千里之外的幽州传来战报。
启禀陛下,去年九月,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率十万大军进犯幽州。反贼柴皓领兵五万迎战...
赵佶俯瞰着欢庆新岁的汴京城,闻言冷笑道:狂妄!金国铁骑十年灭辽,岂是易与之辈?柴皓以寡敌众,必败无疑!
他暗自得意,认定这是柴皓战败后刻意封锁的坏消息。想到不可一世的柴皓终尝败绩,赵佶顿觉胸中郁气尽消。
密谍迟疑片刻,继续禀报:柴皓亲率两万三千铁骑直冲女真三万大军。其麾下三千羽林军骁勇异常,杀得金兵胆寒。恰逢金军将领张觉临阵倒戈,金兵折损三万五千...
荒谬!赵佶脸色骤变,完颜宗望乃金国名将,柴皓岂能抵挡?这必是假消息!若真如此,为何燕山知府不报?汴京百姓为何无人知晓?朕微服私访时也未曾听闻!
密谍低声道:完颜宗望重整十万大军再攻幽州,见柴家军壁垒森严,最终叹道:憾山易,憾柴家军难...
赵佶面如土色,厉声喝道:逆贼柴皓,绝无此等能耐!
那皇城司密探忠心耿耿,硬着头皮禀报:陛下息怒!此事千真万确!燕山知府王安中并非不知情,而是故意隐瞒!他根本未到任燕山府,行至雄州便畏缩不前!如今这消息已传遍天下,汴梁百姓无人不晓。只是有人怕陛下震怒,严禁百姓在茶楼酒肆议论此事,连黑瓦舍也封杀了所有关于柴皓的消息!
这密探世代为赵家效力,不忍见赵佶被蒙在鼓里,便将实情和盘托出。虽未明言何人,但赵佶心知肚明——朝中能有这般手段的,除了蔡京、王黼、童贯,还能有谁?
废物!平不了柴皓,就会欺瞒于朕!都该流放三千里!赵佶怒不可遏。他想起童贯买幽州的闹剧——当初以为真收复了幽州,特设燕山府路,派王安任知府。谁知幽州实权在柴皓手中,大宋只落得个虚名,沦为天下笑柄。赵佶赌气未召回王安中,想着既花了数千万贯军资买下名分,好歹派个知府在幽州装点门面。岂料王安中畏于柴皓威名,竟连国境都不敢出!
烂透了!满朝奸佞,烂到根子里了!赵佶气得浑身发抖,却不想想朝中奸臣当道,正是他亲小人远贤臣所致。他修建艮岳、征发花石纲、设立西城括田所和东南供奉局,皆为满足私欲而盘剥百姓。那些直言进谏的忠臣早被贬谪出京,留下的尽是蔡京、王黼这等阿谀奉承之徒。若满朝都是诤臣,处处约束他的享乐,只怕这位道君皇帝更要日日气恼了。
然而这也使得阿谀奉承之人多为贪婪奸佞之徒。
赵佶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身享乐,其党羽便效仿行事,层层盘剥,上下勾结,成风。
朝廷征收百姓百贯钱财,落入赵佶囊中仅剩十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