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擎不再多言,走到帐篷中央的空地处,心念微动。
一道白光无声无息地亮起,迅速勾勒出一扇光门的轮廓。
他没有丝毫犹豫,一步便跨了进去,身影瞬间消失在光芒之中。
光门随之悄然隐没,帐篷里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只剩下那盏应急灯散发着稳定的光芒,以及三个大气不敢出的手下和两个熟睡的孩子。
钟擎骑着山地车,车轮在水泥地上发出轻微的嗡嗡声,独自深入这条充满岁月痕迹的备战隧道。
两侧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辨当年用红漆刷写的大字标语: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字迹虽已暗淡剥落,却依然透着一股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感。
他一路骑行,路过一扇扇紧闭的大铁门,门上用白漆标注着不同的功能单位:“3号医务室”、“5号水库”、“7号发电机组”。
最终,他在一扇门楣上标着“56号文化物资储备洞库”的铁门前停下。
将山地车靠墙放好,他走到门前,拨开一个隐蔽的金属盖板,露出里面的机械密码锁。
熟练地转动旋钮输入密码后,伴随着“咔哒”一声脆响,他用力扳动门侧的巨大手轮,沉重的钢制门轴发出沉闷的“嘎吱”声,大门被缓缓推开一道缝隙。
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张、淡淡樟木和混凝土尘土的凉气扑面而来。
钟擎侧身进入,随手在门内墙上摸索到照明开关,“啪”一声打开。
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一个深邃的地下空间。
首先是一段短促的缓冲通道,地面铺着防滑格栅,两侧墙壁是厚实的钢筋混凝土,肉眼可见的厚重。
顶部装有老式的通风管道和早已停止运行的毒气检测装置的接口。
穿过通道,便进入了主库区。
整个库房深入山腹,举架很高,空气干燥而清凉,得益于墙壁内嵌的氯化钙吸湿槽和石灰岩基底的自然调湿作用。
库房顶部是拱形结构,增强了承压能力,显然考虑了防核爆需求。
放眼望去,主库区内整齐排列着两排厚重的钢制档案架,每一排都深不见底,架身漆成军绿色,上面标着分区编号。
档案架之间留有宽敞的通道,宽度足有1.2米,符合资料中提到的防火通道标准。
他的目光落在这些档案架上。
上面存放的物品严格遵循着当年的标识系统,大量用白色封套封装的文件袋,
按照资料记载,这属于政治学习资料;一些绿色封套的卷宗,显然是技术教材和手册;还有少量醒目的红色封套,标志着内部是作战档案。
在一些关键档案的脊背上,还能看到用红漆标注的三角形保密符号,里面写着“△3”或“△5”,代表着“机密”或“绝密”级别。
在库房的深处,靠墙的位置有一排特制的榉木包铅战备书箱,箱体厚重,锁具坚固,专门用于存放重要书籍,以防鼠咬和电磁脉冲。
旁边还有一个用铁栅栏隔出的隔离间,里面堆放着一些油印机和成捆的蜡纸,应该是当年用于印刷教材的设备和易燃品存放点。
库房尽头有一扇小门,门牌上写着“值班室”。
推门进去,里面空间不大,靠墙放着一张金属办公桌和一把旧木椅,桌上甚至还保留着一个布满灰尘的沙盘火情处置台模型,旁边墙上挂着一本发黄的《入库登记簿》。
整个库房寂静无声,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
只有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扬起的细微尘埃在灯柱下缓缓飞舞。
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数十年前撤离时的模样,像一个被遗忘的知识堡垒,默默守护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
钟擎深吸一口这带着历史尘埃的空气,开始仔细搜寻他需要的特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