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的檀香早已燃尽,空气中弥漫着争执的火药味。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拧成了死结,看着殿下吵得面红耳赤的大臣,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朝堂之上,一场关于“东征”与“西进”的争论已持续了三个时辰,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谁。
“陛下!西突厥贺鲁叛乱未平,若此时抽调兵力东征倭国,恐会让叛军有机可乘!一旦贺鲁攻占安西四镇,大唐与西域的通商通道就会被切断,损失不可估量!”户部尚书崔知温上前一步,语气急切。他出身关东世家,家族商队多在倭国经商,若是东征爆发战争,家族利益必将遭受重创——这也是关东世家集体支持西进的核心原因。
站在他对面的陇右世家代表、兵部尚书李绩立即反驳:“崔大人此言差矣!西突厥已被我均逼入绝境,只能龟缩在草原深处,根本无力进攻。反观倭国,竟敢袭击我大唐商队,杀害大唐子民,此乃对大唐威严的公然挑衅!若是不加以惩戒,日后南洋诸国定会效仿,大唐的海外利益将荡然无存!”
李绩的话,得到了皇室成员与陇右世家大臣的一致附和。皇子李佑上前说道:“父皇,儿臣以为,东征势在必行。倭国弱小,只需少量兵力便可平定,不会耽误西进;且我皇室商队与陇右世家商队多在南洋,东征对其影响甚微,反而能通过平定倭国,掌控其银矿,充实国库。”
“殿下说得轻巧!”崔知温冷哼一声,“我关东世家商队在倭国经营许久,若是爆发战争,商队成员的性命与货物安全如何保障?据臣所知,已有不少关东商队传回消息,称倭国境内局势紧张,倭人对大唐商人敌意渐浓。此时东征,无异于将我关东子弟推入火海!”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李世民揉了揉眉心,心中也满是纠结——西进能彻底平定西突厥,稳固大唐西部边疆;东征则能惩戒倭国,开拓海外疆土,还能借机削弱关东世家势力。可若是同时双线作战,大唐的兵力与粮草恐难支撑;若是只选其一,又会得罪其中一方势力。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走进殿内,双手捧着一封密封的书信,躬身说道:“陛下,倭国传来裴安将军的急信!”
“快呈上来!”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连忙接过书信。殿内的大臣也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李世民手中的书信上——所有人都清楚,裴安作为大唐在倭国的唯一眼线,他的消息将直接决定朝堂的决策。
李世民快速浏览着书信,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嘴角甚至露出了一丝笑容。他将书信递给长孙无忌,说道:“诸位都看看吧。裴安在信中说,倭国战力低下,只需三万至五万唐军登陆,便可一举平定,绝不会耽误西进;且据他探查,关东世家在倭国的商队,已遭到倭国大名的袭击,多名商队成员被杀,货物被洗劫一空。”
长孙无忌接过书信,快速传阅给其他大臣。崔知温等关东世家大臣看到“商队遭袭”的内容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博陵崔氏的崔弘业更是气得浑身发抖,猛地跪倒在地:“陛下!倭人竟敢如此放肆,杀害我大唐子民,劫掠我大唐货物!求陛下即刻下令,派遣大军征讨倭国,救出被困的世家子弟,为死去的子民报仇雪恨!”
其他关东世家大臣也纷纷跪倒,齐声说道:“求陛下出兵!征讨倭国!为子民报仇!”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暗喜——裴安的信,不仅解决了他的决策困境,还让原本反对东征的关东世家,变成了最坚定的支持者。他清了清嗓子,语气威严地说道:“倭国欺人太甚,竟敢伤害我大唐子民,劫掠我大唐货物,此乃不共戴天之仇!朕决定,即刻下令东征!命李靖为东征大总管,率领三万东征后备军前往安东大都护府,与刘仁轨的水师汇合,待时机成熟,便渡海征讨倭国!”
“臣等遵旨!”殿内大臣齐声领命,之前的争执瞬间烟消云散。李世民看着下方整齐跪拜的大臣,心中满是感慨——裴安这一步棋,走得实在是妙。
旨意下达后,长安城内立即忙碌起来。李靖接到旨意后,当即率领三万后备军,从洛阳出发,朝着安东大都护府疾驰而去;刘仁轨也接到了李世民的命令,开始整顿水师,检查海船,准备迎接后备军登船。
而长安城内的倭国使者与商人,得知大唐要征讨倭国的消息后,顿时慌作一团。倭国使者藤原不比等连夜召集倭国商人,商议对策:“大唐若是出兵,我倭国必败无疑!我们必须尽快将消息传回倭国,让天皇早做准备!”
可此时大唐已加强了对港口的管控,严禁倭人私自出海。藤原不比等无奈,只能冒险派遣亲信,乔装成大唐商人,乘坐民间商船,偷偷离开长安,朝着倭国方向而去。这些亲信一路上躲避官府的盘查,历经艰险,终于在两个月后抵达倭国,将大唐要征讨倭国的消息禀报给了天皇。
天皇得知消息后,表面上惊慌失措,立即召集各大名前来皇城议事,实则心中早已盘算好——他要借这个机会,摸清各大名的态度,分辨出谁是忠于自己的,谁是反对自己的。
议事殿内,天皇坐在上首,脸色凝重地说道:“诸位,大唐即将派遣大军征讨我倭国,形势危急!朕希望诸位能放下成见,同心戮力,一起抵抗唐军!若是能击退唐军,朕定有重赏!”
可各大名却反应冷淡。出云国大名安倍贞信说道:“陛下,大唐兵力雄厚,我倭国根本无法抵抗。臣以为,不如继续向大唐称臣,献上更多的贡品,或许能让大唐打消征讨的念头。”
近江国大名佐佐木道誉也附和道:“陛下,安倍大人所言有理。我等手中的兵力有限,若是与大唐硬拼,只会白白送死。臣建议,暂时按兵不动,看看局势再说。”
其他大名也纷纷表态,要么主张求和,要么主张观望,愿意听从天皇命令出兵抵抗的,寥寥无几。天皇心中冷笑——他早已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些大名个个自私自利,只看重自己的利益,根本不会真心为倭国着想。
“既然诸位不愿出兵,那朕也不强求。”天皇故作失望地说道,“只是日后若是大唐大军到来,还请诸位自求多福。”
各大名以为天皇真的放弃了抵抗,纷纷松了口气,起身告辞。他们不知道,天皇已在心中记下了他们的态度——那些主张求和、观望的大名,都被他划入了“反对者”的行列;只有少数几个愿意出兵的大名,被他视为“支持者”。天皇心中暗忖:“等唐军到来之时,朕便带着支持者一起投降,至于那些反对者,就让他们成为唐军的刀下鬼吧!”
与此同时,倭国各地的大名,为了在大唐出兵前抢夺更多的利益,开始对大唐世家商队展开疯狂的屠杀。出云国的崔氏商队驻地,被安倍贞信的三千私兵围攻。崔氏商队虽有五百名护卫,且装备精良,却架不住倭兵人多势众。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崔氏商队的护卫死伤殆尽,驻地被攻破,数十名商队成员被杀害,价值百万两白银的货物被洗劫一空。
近江国的郑氏商队、青州的王氏商队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倭国大名的私兵如潮水般涌来,商队护卫拼死抵抗,却终究寡不敌众,一个个据点被攻破,商队成员要么被杀,要么被俘虏。
短短半个月,大唐在倭国的世家商队,除了与裴安交好的少数几支商队逃到裴安的据点外,其余全部覆灭。裴安的据点,成了大唐商人在倭国唯一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