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遵令!”众将领齐声应道,随即各自领命而去。
裴安深知,高句丽贵族虽被监视,却仍有反叛之心。为防后顾之忧,他特意留下一万五千唐军,由李虎率领,严密监视高句丽贵族的动向,并下令:“若有贵族反叛,立即镇压,绝不姑息!”
一切准备就绪后,裴安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百济进发。此时的百济,正因内乱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抵抗唐军的进攻。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有效抵抗,很快就逼近百济都城。
百济新国王得知唐军来袭,惊恐不已,连忙组织军队固守都城。他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便暗中派人分两路求援:一路前往平壤,煽动高句丽贵族叛乱,妄图牵制唐军;另一路则携带重金前往倭国,请求倭国再次出兵相助。
可他没想到,高句丽贵族的叛乱刚一爆发,就被李虎率领的留守唐军镇压。那些贵族本就缺乏组织,又被唐军严密监视,根本不堪一击。短短一日,参与叛乱的高句丽贵族就被全歼,只剩少量妇孺被流放。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配属镇压叛乱的新罗军队,军纪涣散,见敌兵溃散后,竟失去控制,开始屠杀平民,短短半日,平囊周边就有数万平民遇害,村庄被焚烧殆尽,一片狼藉。
消息传到裴安军中,他怒不可遏,立即派人前往斥责金庾信,并下令严禁新罗军队靠近平民区域。“若再有新罗士兵屠杀平民,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军法处置!”裴安的命令严厉,金庾信不敢怠慢,连忙约束军队,才制止了这场惨剧的蔓延。
处理完后方事宜,裴安率领大军,抵达百济都城下。都城城墙高大,百济军队在新国王的逼迫下,拼死抵抗。裴安见状,下令暂缓攻城,命士兵在城外搭建营寨,准备长期围困。
可金庾信却急于建功,率领新罗军队,不要命地向都城发起进攻。新罗士兵们手持盾牌,冒着箭雨,疯狂地攀爬城墙,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虽然伤亡惨重,却也极大地消耗了百济军队的体力。
三日后,百济军队已是强弩之末。裴安见时机成熟,下令唐军发起总攻——投石车将火油罐抛入城中,点燃了城楼;士兵们推着冲车,撞向城门;刘仁轨率领的水军也从侧后方发起进攻,攻破了都城的水门。
在唐军与新罗军的夹击下,百济都城很快被攻破。百济新国王率领残部,试图从北门突围,却被裴安亲自率军拦截。一番激战,百济军队全军覆没,新国王被俘虏。至此,百济国灭。
裴安站在百济都城的城楼上,望着下方投降的百济百姓,心里满是感慨。从平定高句丽,到击败倭国水军,再到攻克百济,短短半年时间,他竟立下了灭国之功,这在大唐的将领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不久后,李世民的圣旨再次传到百济——陛下下令,将安东都护府升格为安东大都护府,管辖高句丽、百济故地及新罗部分区域,任命裴安为安东大都护,加授镇军大将军,食邑增至两千户。
消息传来,唐军将士们纷纷欢呼雀跃,向裴安道贺。裴安看着身边的将领,又想起远在平壤的云儿和阿珠,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一切只是开始,未来他还要在安东大都护的任上,继续稳定局势,安抚百姓,让大唐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这片土地上。
当晚,裴安在百济都城的临时府衙里,收到了云儿派人送来的书信。信中,云儿叮嘱他注意身体,还说阿珠已经得知家人平安的消息,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棉衣,让他在冬日里保暖。裴安看着信,又拿起那件棉衣,心里满是温暖。
他提笔给云儿回信,告诉她百济已平定,他很快就会返回平壤,与她团聚。写完信后,他走到窗边,望着远方的星空,眼神里满是坚定。他知道,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但只要有云儿的陪伴,有大唐的支持,他定能克服一切困难,为大唐的盛世,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