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生产资料(2 / 2)

扶苏点头,这个很好理解。

“第二,劳动资料。”赵天成继续道,“也就是干活用的工具。比如种地用耒耜还是用铁犁?砍树用石斧还是用铁斧?织布用简陋的织机还是用复杂一点的提花机?工具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干活的效率和效果。你们现在用的那种直辕犁,笨重,费力,深耕效果还差。我跟你提过的曲辕犁,结构更合理,转向灵活,一头牛就能拉动,深耕效果好,能大大提高垦荒和耕种的效率。这就是劳动资料的改进,直接提升了‘生产力’。”

扶苏眼中放光,他亲眼见过少府根据赵天成描述制作的曲辕犁模型,确实精巧无比,远胜当下农具。他立刻意识到,这绝非小事!

“先生,若此犁能推广天下,我大秦粮食产出,必将大增!”

“没错!这就是提升生产力的威力。”赵天成肯定道,“但这还没完。还有第三点,劳动对象。就是你改造的是什么东西。是肥沃的关中平原,还是贫瘠的山地?是容易冶炼的铜矿,还是难以处理的铁矿?对象的难易程度,也影响着生产力的水平。比如,如果能找到更高产的作物种子,或者发现更容易开采的煤矿、铁矿,那同样是提升了生产力。”

他将三根手指收拢,握成拳头。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它衡量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能从自然界获取多少物质财富的能力。这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力量。”

扶苏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许多模糊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以往谈论国力,多着眼于疆域、人口、军队、粮草,却从未有人如此系统地剖析这力量最原始的来源。

“先生,学生明白了!‘生产力’便是这创造万物、滋养万民之根本伟力!强兵富国,皆源于此!”

“理解得挺快嘛。”赵天成赞许地点点头,“那么,问题来了。人不是单独劳动的,尤其是在农业和稍微复杂点的手工业上,需要协作。这就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比如,土地归谁所有?工具是谁的?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分配?干活的人听谁的指挥?这些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称之为——‘生产关系’。”

他拿起两个茶杯,放在一起。

“比如,在你们大秦,大部分土地是皇帝的,或者赏赐给了军功地主(生产资料所有制)。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使用自己的或地主的简单工具(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然后将收成的大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自己只能留下勉强糊口的部分(产品分配关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生产关系’。”

他又把茶杯分开,摆成另一种样子。

“再比如,一个工匠自己有自己的小作坊和工具,就是生产资料归个体所有,自己干活,或者带一两个学徒,做出的东西卖掉,收入归自己。这又是另一种‘生产关系’。”

扶苏聚精会神地听着,努力消化这些全新的概念。他隐隐感觉到,赵天成正在为他揭示一套理解社会运行的、前所未有的法则。

“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赵天成抛出了核心问题,不等扶苏回答,便自问自答。

“它们俩,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简单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