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根基在于‘信’?(2 / 2)

他连连摇头,觉得这完全违背了他所认知的常理。

秦法重契约,重抵押,无凭无据就想拿走别人的东西?

简直是天方夜谭。

“妖术?嘿,说对了!这东西玩好了,比任何仙法妖术都厉害!玩砸了,那也真能让人倾家荡产,比遇到狼群还惨。”

赵天成嘿嘿一笑,眼神却认真了起来。

“这不是抢,也不是骗——当然,心术不正的人用它来行骗,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我跟你说的,是它正儿八经的道理。”

他见扶苏依旧是一脸难以置信,便知道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掰扯。

“来来来,苏公子,把你这满脑子的‘实物’、‘本钱’先放一放。咱们从头捋一捋。你说,最开始的时候,远古那会儿,人是怎么换东西的?比如我是个打鱼的,你是个种粟米的,我想吃你的米,你想吃我的鱼,咋办?”

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扶苏立刻答道:“自然是以物易物。我予你粟米,你予我鲜鱼。各取所需。”

“对喽!”赵天成一拍巴掌。

“这就是最原始的交换。但这里头有个麻烦。要是我今天打的鱼多,想换你的米,还想换隔壁猎户的鹿肉,再换点陶匠的瓦罐……可我拎着几条鱼跑来跑去,麻烦不?而且,猎户可能今天不想吃鱼,就想换点盐;陶匠可能觉得鱼不禁放,想要结实的麻布。这交换起来,是不是很费劲?”

扶苏点头:“确是如此。故而后世先贤,择选稀有坚固之物,如贝、玉、铜等,定为货币,以其为中介,衡量万物价值,方便交换。《管子》书中亦有所载。”

“没错!关键就在这儿!”赵天成接过话头,“这些贝、玉、铜,它们本身可能有点用,比如铜能做兵器,但作为钱币,它们最大的用处,不是它们本身能干啥,而是大家都‘认可’它们能代表一定的价值,能换来差不多价值的东西。这就叫‘一般等价物’。有了这东西,我就不用扛着鱼到处跑了,我把鱼卖了换成钱,拿着钱,我想买米买肉买瓦罐,都行,只要对方认这个钱。”

他顿了顿,看着扶苏,“所以你看,从以物易物到用钱币,这第一步,靠的是什么?是大家共同的‘认可’和‘信任’。你相信我给你的这串贝壳、这块铜,能从别人那里换来你需要的东西,我也相信你给我的铜钱能从我需要的人那里换来东西。这个‘信’字,就是后面所有戏法的基础,比那些铜疙瘩本身还重要!”

扶苏若有所思:“先生是说,货币之行,根基在于‘信’?而非其本身之材质?”

“太对了!”赵天成赞许道,“材质只是让它更耐用,更容易被接受。但归根结底,是靠着一种大家心里都承认的规矩,一种信用。好了,这是第一步,咱们建立了‘信用’这个概念。”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

“接下来,再说说这‘借’和‘还’。比如,你是那种粟米的,风调雨顺,今年收成好,家里粟米堆满了仓,吃不完。我呢,是个有手艺的工匠,会打造更好的耒耜,但今年天旱,收成不好,青黄不接,家里快断炊了。我看中了你那吃不完的粟米,但我现在没钱也没东西跟你换,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