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成的语气变得深邃。
“当社会结构变得复杂,需要管理大量人口、征收赋税、记录历史、颁布法律、进行跨地域的统治时,简单随意的图画和符号就不够用了。需要一套能够相对精确表意、并且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系统。于是,文字开始走向系统和规范化。”
“在咱们中原,这个过程最早、最成熟的代表,就是——甲骨文!”
赵天成重重地说出这三个字。
“商朝人,特别迷信,事事都要占卜问鬼神。占卜用的主要是龟甲和牛肩胛骨。他们把占卜的事情、占卜的结果,甚至事后应验与否,都用刀子刻在这些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也叫卜辞。这些文字,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了,基本具备了后世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法,尤其是形声字已经大量出现,这说明文字已经从单纯描摹事物的‘象形’阶段,进化到了能更高效记录语言的‘表意’甚至‘表音’阶段了!”
扶苏听得屏息凝神。
商朝甲骨文,他只在极少数古老典籍中见过零星记载和摹本,深知其古老和珍贵,却不想赵天成对其特点和历史地位如此了然,分析得如此透彻。
“甲骨文主要是用刀刻的,所以线条瘦硬,多直笔,转折处带棱角。”赵天成甚至补充起了细节,“而且字形大小不一,布局比较自由。这东西主要掌握在巫师贞人手里,是王室占卜的专用品,所以流传范围不广。”
“商朝人不光在甲骨上刻字,他们也在青铜器上铸字。”
赵天成话锋一转,“这就是金文,也叫钟鼎文。青铜器是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上面的文字内容多是记载赏赐、功绩、盟约、训诂什么的,比甲骨文庄重、正式得多。因为是范铸的,所以线条粗壮肥厚,更富装饰性,字形也开始趋于方正、匀称。从甲骨文到金文,文字在一步步走向规范和美饰。”
“后来周朝取代了商,继承了文字系统并发展。西周的金文达到了一个高峰,比如毛公鼎、散氏盘上的铭文,洋洋洒洒数百字,记事已经非常详细了。但周天子分封诸侯,各国虽然都用汉字系统,但几百年下来,各自为政,文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地域性的演变和分化。这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阶段。”
“汉字?”扶苏不明白赵天成为什么称呼为汉字。
随之扶苏精神一振,这个他比较熟悉。
“你们秦用的籀文,传说是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整理的,相对古朴规范一些。但东边那些国家,花样就多了。齐文字秀丽细长,楚文字浪漫飘逸,甚至发展出那种极富装饰性的鸟虫书;三晋文字也挺有特色。大家虽然都还算是汉字大家庭的,但很多字写法差异很大,同一个字在不同国家可能模样完全不同。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沟通障碍。”
“所以,”赵天成看向扶苏,眼神锐利起来,“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为什么要急着‘书同文’?不仅仅是为了政令畅通、文化统一那么简单,更是因为混乱的文字系统已经严重阻碍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有效管理和经济发展!一个楚地的商人跑到秦地做生意,看不懂这里的契约文书?一个齐地的学者来到咸阳,读不懂官府公告?这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