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华夏守护者形象。(2 / 2)

“要牢牢抓住‘评价权’。”赵天成道。

“只有最终的胜利者,才有资格对前朝的历史进行总结和定性。这就像……只有亲儿子,才有资格全面评价自己的父亲,外人说的不算。现在,周朝这个‘父亲’已经没了,天下诸侯都是他分封出去的‘儿子’。但现在,其他的‘儿子’都被打败了,只剩下大秦这个最强的‘儿子’还站着。”

“那么,由大秦来对‘父亲’周朝的一生功过进行总结,来裁定周朝与其他诸侯之间的恩怨是非,就是顺理成章、拥有最高权威的。因为大秦现在是唯一的、最终的继承者和裁决者。”

“在这个总结里,你们要客观评价周朝的功与过。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开创了数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框架。过:后期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导致天下分裂,战乱不休。最终的结论是:周德已衰,天命转移。其分封制后期已证明无法维持天下的和平与统一,反而成为战乱的根源。”

“这样,既承认了周朝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迎合了六国遗民对周文化的认同,又指出了其制度的最终失败和必然被取代的命运,为秦废分封、行郡县提供了历史依据。通过这个总结,大秦就将自己定位为周朝事业的批判性继承者和革新者,而不是毫无关系的野蛮破坏者。”

扶苏和章邯听得连连点头,这确实是一个极高明的视角。

“那么,具体到周朝和秦朝自身的历史,哪些可以利用,哪些需要淡化甚至修改呢?”赵天成沉吟了一下。

“关于周朝的历史,可以利用的点:其一,强调周初分封的‘功臣’性质。不仅分封宗室,也分封了像姜子牙这样的功臣,说明周王室看重功绩。这可以类比秦因功授爵的制度,找到一丝联系。其二,宣扬周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虽然周是分封制下的‘天下共主’,但这种观念本身是支持统一的。其三,歌颂周朝早期的盛世,如‘成康之治’,描绘一种和平、有序、繁荣的社会图景,然后将秦的统一描绘为‘恢复’这种盛世景象的努力,而不是开创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秩序。”

“需要淡化的点:主要是周朝后期王室狼狈不堪、被诸侯欺凌的具体事例,如周郑交质、楚王问鼎等,过多描述会削弱周室的权威感,间接影响秦这个‘裁决者’的威严。只需笼统说‘王室衰微’即可。”

“关于秦朝自身的历史,可以利用的点:其一,强调秦人艰苦创业的历史。从为周室养马,到与戎狄血战获得立足之地,再到历代君主奋发图强,塑造一个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形象。这可以激发认同感,尤其是老秦人的自豪感。”

“其二,大肆宣扬商鞅变法带来的‘法治’‘公平’,将其描绘成打破贵族世袭、给普通人上升通道的先进制度,虽然实际情况复杂,但宣传可以突出这一点。”

“其三,突出秦统一过程中的‘不得已’。例如,长平之战可以描绘成赵军先挑衅、秦军为求生存不得不进行的决战,坑杀降卒则可以淡化处理,强调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而非秦军的残暴,这点很难,但要尝试引导。”

“其四,重点宣传统一带来的具体好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开辟灵渠等,强调这些措施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是‘惠及天下’的德政。”

“需要淡化甚至修改的点:其一,早期历史上与戎狄过密的关系,避免强调‘戎狄’色彩,多强调‘保西垂’‘拒戎狄’的华夏守护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