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只有纸最重要吗?(1 / 2)

“可以带动巨大的锤子,反复锻打铁器,比人力锤打均匀、省力、高效得多!这就是水力锻锤。可以带动石磨,磨面、磨矿粉,效率远超驴拉磨。可以带动鼓风机,给高炉提供持续猛烈的风力。可以带动纺车,同时纺更多的纱线。甚至可以尝试用来带动简单的机床,加工更精密的零件。”

“你们想想,一旦水力被大规模利用起来,能解放多少人力畜力?能带来多么巨大的生产效率提升?这将彻底改变很多东西的生产方式!”

扶苏和章邯已经听得目瞪口呆,脑子嗡嗡作响。

水力锻锤?

水力磨坊?

水力鼓风?

这些闻所未闻的机械,在赵天成口中仿佛已是司空见惯之物。

他们无法想象那将是怎样的场景,但本能地感到那将是颠覆性的力量。

“第四,标准化与测量。”赵天成又换了一个方向,“你们现在制造东西,尤其是兵器、工具,尺寸规格恐怕也是五花八门吧?同一个部件,换一个工匠做,可能就装不上了。为什么不能推行严格的标准化?”

“制定统一的标准尺度。规定每一种常用零件,比如弩机的扳机、箭镞的大小、车轮的辐条、甚至砖石的尺寸,都必须严格按照官定的标准来制作。误差必须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零件可以互换,损坏了可以快速更换,大规模制造时效率极高,质量也稳定。秦弩之所以厉害,某种程度上已经有点标准化的意思了,但还不够,可以推广到更多领域。”

“而要实现精确的标准化,离不开精确的测量工具。你们现在用的测量工具,精度够吗?需要发展更精密的尺规、量具,甚至可能的话,去研究更稳定的材料来制作这些基准测量工具。标准化的前提是精确的测量。”

章邯作为少府卿,对此深有感触。

督造之时,尺寸不一确实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若真能实现标准化……他不敢想象那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管理便利。

“第五,农业技术本身。”

赵天成看向扶苏,“我知道你关心民生。农业技术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选种育种。为什么不能有意识地挑选颗粒饱满、抗病性强的作物留种,年复一年地优化?比如,更合理地轮作倒茬,来保持地力,减少病虫害。比如,更高效地利用肥料,不仅仅是人畜粪便,还包括绿肥、堆肥技术。比如,防治病虫害的一些土办法,也可以总结推广。这些细小的改进积累起来,对粮食产量的提升也是可观的。”

扶苏重重地点头,将这些话牢牢刻在心里。

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务农之道。

“第六,建筑与材料。”赵天成又说,“你们修长城、建宫殿,耗费人力物力无数。除了改进组织方式,材料和技术也能省力。比如,我之前提到的‘水泥’,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建筑材料。原理可以研究。如果能稳定生产出类似的东西,用它来粘合砖石,其坚固程度和施工速度,会远超现在的泥浆。甚至可以用来浇筑,形成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