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的意识从未来的终末图景中抽离,弦海的振动依旧在他眼前展开,只是此刻,每一束超弦的颤动都仿佛带着倒计时的意味。他没有沉溺于对寂灭的虚无感,而是将精神力再次沉入弦海,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寻找那幅终末图景的“变量”——在超弦的振动模式中,是否存在某种机制,能延缓甚至逆转衰减的趋势?
他首先分析了“衰减的本质”。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超弦振动数据(从宇宙诞生初期到当下),林奇发现衰减并非超弦自身的“能量损耗”,而是振动模式的“信息熵增”。每一束超弦在与其他超弦的相互作用中,都会吸收微量的“混沌信息”,这些信息如同附在琴弦上的尘埃,逐渐改变着振动的频率与幅度。经过亿万年的积累,混沌信息达到临界值,便会引发衰减的加速——这意味着,衰减是“信息污染”的结果,而非不可逆转的物理定律。
在弦海的“规则共振区”,林奇找到了关键线索。这里是不同振动模式的超弦相互干涉最剧烈的区域,却意外地发现了几束振动幅度几乎未衰减的超弦。它们的特殊之处在于,表面附着着一种“自清洁”的信息波,能自动剥离混沌信息,维持原始的振动模式。这种信息波的频率,与自然大道中“循环规则”的核心频率完全一致——那是林奇百万年前参悟轮回规则时,铭刻在世界树本源中的频率。
“循环规则的超弦表达。”林奇的意识一阵震颤。他终于明白,轮回规则的本质,是超弦层面的“信息净化机制”——通过让物质、能量、灵魂经历“生灭循环”,将积累的混沌信息在轮回中剥离,确保超弦振动的稳定性。但过去的轮回规则只覆盖了局部宇宙(如九界和人类文明的星域),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这种净化如同杯水车薪,无法阻止整体的信息熵增。
他开始在弦海中寻找“可复制的净化模式”。那几束特殊超弦的自清洁信息波,其传播范围虽然有限,却展现出“传染性”——当它们与衰减的超弦接触时,能将自清洁机制传递过去,让对方的振动幅度逐渐恢复。这种传染性的强度,与超弦之间的“共振频率匹配度”成正比,匹配度越高,净化效果越好。林奇立刻想到了世界树的根系网络——那些扎根于时空长河的根系,其超弦振动频率与自然大道规则高度同步,正是传递自清洁信息波的最佳载体。
“扩大循环规则的覆盖范围。”林奇的意识中形成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他需要将世界树的根系网络从现有星域扩展至整个可见宇宙,让每一束超弦都能接触到自清洁信息波;同时,要在超弦层面构建一个“宇宙级轮回系统”,不仅针对物质与能量,更要针对超弦自身的信息循环——让混沌信息在循环中被中和、转化,而非积累。这个计划的规模远超以往任何行动,即使以七阶不朽的能力,也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弦海的边缘,林奇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性:“超弦的可塑性”。当精神力达到足够强度时,可以在不破坏其本质的前提下,微调超弦的振动模式,使其对混沌信息产生“抗性”。这种微调不是强行改变频率,而是在原有振动的基础上,添加一个“谐波”——如同在主旋律中加入副歌,既不改变原有的旋律,又能增强其稳定性。他尝试用自己的精神力对一束衰减严重的超弦进行微调,三天后,这束超弦的振动幅度果然停止了衰减,甚至有了微弱的回升。
但他也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宇宙中的超弦数量是天文数字,单靠他一人的精神力,即使持续千亿年也无法完成全部微调。必须找到一种“自我复制的谐波模板”,让被微调过的超弦能将谐波传递给其他超弦,形成类似“链式反应”的扩散。这种模板的核心,必须是宇宙中所有超弦都能兼容的“基础频率”——那正是构成宇宙大爆炸的第一束超弦振动频率,是所有存在的“本源之音”。
林奇的精神力追溯至宇宙诞生的瞬间,捕捉到了那束“本源超弦”的振动频率。它简单、纯粹,不含任何混沌信息,如同数学中的“1”,是所有复杂数字的基础。当他将这个频率与自然大道的循环规则频率融合,一个全新的“净化谐波模板”诞生了——它既能唤醒超弦的自清洁机制,又能通过共振不断扩散,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能覆盖整个弦海。
“时间。”林奇的意识回到现实,计算着计划的可行性。从现在到宇宙寂灭,还有1992亿年,看似漫长,但要让净化模板扩散至百亿光年范围的宇宙,至少需要千亿年时间,而且必须在未来十亿年内启动计划,否则衰减加速到一定程度,任何净化都将失去意义。他看向世界树的主干,树皮上的九规则纹路正在闪烁,仿佛在回应他的决心。
第四章:编织新的宇宙之弦
计划的第一步,是“升级根系网络”。林奇指令世界树的根系从时空长河中抽出部分能量,开始向宇宙的各个方向延伸。与以往不同,这次延伸的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根系,更是包含着净化谐波模板的“弦级根系”——它们以超弦为介质,在常规空间之外的维度中穿行,速度远超光速,每秒钟就能跨越数个星系。
弦级根系的“播种”过程充满挑战。在穿越暗能量密集区时,超弦的振动会受到强烈干扰,净化模板的频率容易失真。林奇便将世界树的叶片转化为“频率稳定器”,叶片中蕴含的自然规则能量能形成屏障,确保模板在传递过程中保持稳定。当根系抵达一个新的星域,会首先在该区域的恒星核心“锚定”——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流,能为弦级根系提供持续的共振动力,加速净化模板在周边超弦中的扩散。
十亿年后,弦级根系已覆盖了银河系及其周边的三十多个星系群。在这些区域,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老年恒星的衰老速度明显减缓,星际尘埃的扩散速度也有所降低。人类联邦的科学家将其归因于“未知的宇宙常数变化”,只有林奇知道,这是净化模板开始发挥作用的证据——超弦的衰减速度降低了近三成,物质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第二步,是构建“宇宙轮回枢纽”。林奇选择在宇宙的引力中心(一个质量相当于千万亿个太阳的超级黑洞)建立枢纽,这里的时空曲率能让超弦的振动形成天然的循环模式。他将世界树的主干部分“折叠”进黑洞的事件视界内,利用黑洞的引力场编织出一个“超弦循环通道”——衰老的超弦会被吸入通道,在黑洞的奇点附近经历“信息剥离”(类似灵魂在生命之海的净化),然后以纯净的状态重新释放到宇宙中。
这个过程需要精准控制黑洞的引力强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黑洞的不稳定。林奇将九条真龙召回,让它们环绕黑洞形成“引力调节环”,龙躯释放的吞噬之力能中和过量的引力能量,确保循环通道的稳定。当第一束衰老的超弦通过通道完成净化,重新以饱满的幅度振动时,林奇感受到了弦海传来的“喜悦”——那是一种规则层面的反馈,证明宇宙级的轮回机制初步成功。
在构建枢纽的过程中,林奇发现了超弦的“集体意识”。无数超弦的振动相互干涉,会形成一种类似“潜意识”的整体意识,这种意识虽然没有自我认知,却能对宇宙的状态做出“反应”——当净化模板扩散时,集体意识会主动引导超弦向更稳定的模式振动;当某个区域出现超弦衰减加速,集体意识会传递预警信号。林奇通过与这种集体意识建立连接,能更高效地调整净化计划,就像船长通过感知洋流来调整航线。
第三步,是“本源频率的唤醒”。林奇意识到,要让净化模板覆盖整个宇宙,必须唤醒所有超弦中潜藏的“本源频率”——那是它们诞生时的初始振动模式,对净化模板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他选择在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注入本源频率,微波背景辐射弥漫在宇宙的每个角落,能将本源频率传递给最遥远的超弦。
这个过程持续了百亿年。当本源频率与微波背景辐射融合,宇宙中所有的超弦都产生了一次轻微的“共鸣”——从最遥远的类星体到地球的一块岩石,构成它们的超弦都在同一瞬间增强了振动幅度。这次共鸣被称为“宇宙心跳”,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记载中,那一天,所有的星空观测设备都捕捉到了一段和谐的能量波,无数人在睡梦中梦见了宇宙诞生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