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从邪神开始的旅途 > 第224章 光生识海,本命初成

第224章 光生识海,本命初成(1 / 2)

智慧圣塔的顶层书房,终年弥漫着纸张与星界墨水的气息。林恩盘膝坐在铺着智源树叶脉的蒲团上,身前悬浮着三卷古籍:左侧是记载史前巫术的《万法溯源》,右侧是科学文明的《量子力学原理》,中央则是他亲手撰写的《跨界法则笔记》。当他的指尖划过书页时,眉心突然亮起一点微光,如同沉入深海的星辰,在识海深处缓缓绽放。

这是他的“智慧之光”——由全部精神力量凝结而成的本命之光。与其他巫师的火焰状、液态或固态本命能量不同,智慧之光是纯粹的“信息聚合体”,呈现出流动的光带形态,内部缠绕着无数细微的知识符文,既非能量也非物质,却能通过“认知共振”影响现实世界。

它的诞生,源于一次意外的“知识爆炸”。三年前,林恩在解析智源树最深层的记忆时,同时接入了超脑的量子数据库与万源图书馆的知识光流,三股知识洪流在他的识海剧烈碰撞,原本分散的精神力在极致的思维活动中被强行压缩,最终凝聚成这一点微光。当时的超脑监测显示,他的精神力密度瞬间提升了300倍,而识海容量扩大了整整十倍。

“本命之光的本质,是精神力的‘知识结晶’。”林恩在《智慧之光修行笔记》的开篇写道,“普通巫师的精神力是无序的能量流,我的智慧之光则是有序的信息流——它的强度,取决于我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它的亮度,映照出我对世界的理解程度。”

智慧之光的首次显形,就展现出独特的“认知干涉”能力。当林恩用它照射《万法溯源》中一段残缺的符文时,光带中自动浮现出补全的纹路,与超脑推演的结果完全一致;当他将光投射到科学文明的“量子模型”上时,光带分解成无数二进制代码,清晰地标注出模型中的逻辑漏洞。

鲍尔第一次见到智慧之光时,正捧着刚出炉的“逻辑面包”走进书房。那束光恰好扫过面包表面,原本随机分布的芝麻突然排列成一组能量符文——后来证明,这组符文能让面包的能量吸收率提升15%。

“你这光比我的调味粉还好用。”鲍尔啧啧称奇,“我调味靠的是经验,你这光靠的是知识,看来以后做饭得请你去当‘活体调料’了。”

林恩没有将智慧之光视为单纯的“工具”。在他看来,这束光更像是“精神自我”的具象化——它会随着他的情绪波动改变亮度:研究遇到瓶颈时黯淡如烛火,顿悟新法则时明亮如骄阳;它会根据接触的知识类型变换颜色:解析巫术符文时呈幽蓝色,推演科学公式时转为银白色,融合跨界法则时则化作七彩流光。

日常修行的第一步,便是“光随识动”——让智慧之光与思维同步运转。林恩会选择在清晨杂念最少时,静坐于书房,让光带从眉心缓缓溢出,缠绕在书页、符文石或超脑的全息投影上。当他逐字逐句研读古籍时,光带会变得纤细而稳定,如同精密的探针,深入文字背后的法则内核;当他进行创造性思考时,光带则会剧烈波动,迸发出无数细碎的光点,如同思维碰撞的火花。

“这就像在训练左手写字。”他对前来请教的学徒解释,“智慧之光是精神力的延伸,却需要通过知识的‘牵引’才能运用自如。你对知识的掌控越熟练,光带的运转就越流畅。”

三个月后,智慧之光已能精准地“提取”文字信息。当林恩阅读《量子力学原理》时,光带会自动剥离书中的公式与定理,在他面前组成三维模型;当他浏览超脑的数据库时,光带能像筛子一样,瞬间筛选出与当前研究相关的资料。这种“信息提取”能力,让他的学习效率提升了数倍,也让智慧之光的亮度增加了一分。

“本命之光的修行,从来不是孤立的。”林恩在笔记中强调,“它与知识的关系,就像火焰与柴薪——知识越丰富,火焰越旺盛;火焰越明亮,越能点燃更多的柴薪。”

第二章:学无止境,光借识长

林恩的日常修行,本质上是一场“知识-光-精神力”的循环:学习新知识滋养智慧之光,光的增强反哺精神力,更强的精神力支撑他探索更深奥的知识。这个循环的起点,永远是“学习”——对他而言,修行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汲取新的知识上。

智慧圣塔的藏书阁被他改造成了“立体学习空间”。四壁的书架会根据他的需求自动旋转,呈现出相关的典籍;中央的悬浮平台能投射出任何知识的三维影像;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用星界墨水雾化的“知识粒子”,呼吸之间就能潜移默化地吸收基础信息。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符文窗照进藏书阁时,林恩的学习便开始了。他的学习计划如同精密的钟表:

辰时(7-9点)主攻“基础学科”。这段时间思维最清晰,适合啃最难啃的“硬知识”——有时是巫术体系的《元素法则详解》,他会让智慧之光在书页上流动,逐字解析每个符文的演化逻辑;有时是科学文明的《高等数学》,光带会化作无数计算符号,在他眼前进行复杂的公式推导;有时是机械世界的《齿轮传动原理》,光带则模拟出齿轮的转动轨迹,展示力与速度的转换关系。

巳时(9-11点)转向“跨界融合”。他会选择两种看似无关的知识进行交叉研究:比如将灵能世界的“意识流”与科学的“脑电波”对比分析,智慧之光会化作两条光带,分别缠绕两种知识体系,寻找它们的共通点;又如用真理炼金术的“转化法则”解释生物世界的“进化原理”,光带则分解成无数细小的光丝,像搭桥一样连接不同的法则节点。

午时(11-13点)是“知识消化”时间。他会在食景园一边享用鲍尔准备的“智慧餐”,一边让智慧之光在识海中缓缓流转,将上午学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光带串成项链;那些相互冲突的理论则在光的照射下,渐渐显露出隐藏的联系——这个过程,就像牛反刍,将知识嚼碎、吸收。

未时(13-15点)多用于“实践验证”。他会去实验室,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验:若上午研究了“能量守恒”,便会设计一个跨位面能量转换装置;若探讨了“意识传递”,则会调试超脑的精神链接模块。智慧之光在实验中会变成“实时监测仪”,光带的颜色变化能直观显示实验数据是否符合理论预期——偏红代表能量过载,偏蓝意味着参数不足,纯法则则表示一切正常。

申时(15-17点)是“交流碰撞”时段。他会与智慧学派的学徒们举行“知识研讨会”,有时也会通过超脑与其他学派的巫师远程交流。在这些场合,智慧之光会变得异常活跃:当学徒提出新颖观点时,光带会绽放出赞赏的光点;当讨论陷入僵局时,光带则会投射出相关的知识图谱,引导大家换个角度思考;当有人提出错误见解时,光带会轻轻触碰对方的眉心,传递出纠正的信息,却不会让人感到冒犯。

酉时(17-19点)用于“查漏补缺”。他会让超脑生成当天的“知识盲区报告”,针对报告中指出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学习。比如若发现对“时间法则的分支理论”掌握不足,便会调出所有相关古籍,让智慧之光逐页扫描,重点标记出需要强化的部分;若检测到“机械逻辑与生物本能的衔接点”理解有误,则会重新推演相关模型,直到光带的波动恢复平稳。

戌时(19-21点)是“深度冥想”。他会回到顶层书房,关闭所有光源,让智慧之光成为唯一的照明。在光带的映照下,识海中的知识如同星辰般缓缓旋转,他的意识则像宇航员一样,在这片“知识星海”中遨游,时而驻足观察某个“知识点星球”的细节,时而俯瞰整片“知识星系”的运转规律。这个过程中,智慧之光会不断吸收识海的知识能量,变得越来越明亮。

“学习不是任务,是呼吸。”林恩常对学徒们说,“就像人需要空气才能存活,智慧之光需要知识才能生长。当学习成为本能,你的本命之光自然会水涨船高。”

五年时间里,他的学习范围从已知的三十七个文明体系,扩展到了超脑推演的十一个“潜在文明模型”;从基础的元素法则,深入到了混沌虚空的“本源法则碎片”;从具体的技术应用,上升到了“知识本身的演化规律”。而智慧之光,也从最初的一点微光,成长为能笼罩整个书房的光带,内部的知识符文密度提升了百倍,亮度足以让直视者感到眩晕。

超脑的监测数据显示,智慧之光的“信息承载量”已相当于万源图书馆的十分之一,“认知干涉强度”能直接影响低阶法则的运转——当它照射到智慧花园的幼苗时,幼苗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三成,且叶片上会自动浮现出基础的知识符文。

“这证明,智慧之光不仅能承载知识,还能‘播种’知识。”林恩在观察报告中写道,“它正在从‘个人的本命之光’,向‘可共享的智慧媒介’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