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冷静地回答:“掌握了大致规律,但…确实没有精确到分钟。我们当时更依赖快速突袭。”
“代价就是我们撤退时被咬住,孙大勇为了掩护我们…”林锋没有说下去,但所有人都明白那未尽之语意味着什么。气氛更加沉重。
“还有新老队员的配合,”林锋看向几个新提拔的班长,“在杨木林子,突击组和爆破组脱节,导致李根壮他们陷入重围,这个问题,战前训练中就暴露过,为什么实战中还会犯?”
几个新班长低下了头,脸上火辣辣的。
“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林锋语气放缓,但依旧严肃,“是要找出问题的根子。是我们的训练不到位?是战术协同演练不够?还是战斗编组本身就有问题?”
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都说说,别怕说错。只有把脓挤干净,伤口才能长好。”
起初还有些拘谨,但随着林锋带头自我批评,以及几个老骨干(周大海、“夜莺”甚至水生)也开始剖析自己在具体战斗中的判断失误和指挥疏漏后,会场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新老队员们也开始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困惑。
有的说新兵对“雪狼”复杂的战术手语和信号系统掌握不熟,紧张时容易出错;有的抱怨通讯距离太短,一旦分散很容易失去联系;有的指出在极寒条件下,武器故障率远超预期,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还有的反思,对战场环境的利用,尤其是城镇巷战和复杂雪原地形的结合,做得还很不够……
林锋认真听着,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着关键点。他不评判,只是引导,偶尔追问细节,让问题更加清晰。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木屋里时而沉寂,时而争论,时而爆发出一阵因为找到某个共性问题的根源而恍然大悟的感叹。
当会议结束时,所有人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疲惫,但眼神却比开会前更加清亮。他们不仅看清了自身的不足,更在集体的反思中,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的、对“雪狼”这支部队未来走向的共同责任感。
林锋合上本子,站起身,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问题,都摆出来了。血换来的教训,不能白费。从明天开始,我们一边恢复,一边整改。我要求,各排、各班,根据今天讨论的问题,结合自身情况,拿出具体的训练改进方案。我们要把这次反思,变成‘雪狼’浴火重生的开始!”
他没有高声呐喊,但话语中的决心,如同磐石般坚定。深刻的反思,是刮骨疗毒,更是为了积蓄力量,磨砺出更加锋利、更加坚韧的獠牙。在这北国的寒冬里,“雪狼”的根基,正在痛苦的自我剖析中,扎向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