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子专家眼珠子都快瞪出眼眶了,跟一群饿了三天的野狗忽然看见满桌烤肉似的,眼神黏在那套战甲上,挪都挪不开。
不是想抢,也不是想藏。
他们是想拆!
恨不得当场拿锤子砸开,一寸一寸抠出里面的门道。
之前看的视频、图像,全是二手的,隔靴搔痒。
真要上手摸一摸、穿一穿,才知道这玩意儿到底有多邪乎!
负责项目的老头儿没拦。
反正这玩意儿最后也是要拆的,不如趁现在让他们自己试一试,省得回头一个个嘴上不服,心里憋屈。
规矩也简单:每人十分钟,超时立马脱,下一个排队。
几个小时眨眼过去。
每个人都穿过了。
没人说话。
不是晕了,不是累了。
是被震懵了。
他们这辈子,头一回在别人的武器上,看见了“差距”两个字。
这套战甲,不是进步,是碾压。
设计思路干净利落,功能衔接丝滑得像有灵性。
每个关节、每条线路、每块材料,都在告诉你:我们早就不在同一条跑道上了。
要是让自家团队来搞,没个三五年,想都别想。
幸好现在只有一套,还没量产。
不然……
一想到未来战场上,对面士兵穿着这玩意儿飞天遁地,自己这边还在吭哧吭哧爬坡,几个老头儿后背都凉了。
冷静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开会。
里昂军工那个干了四十年的老头儿,第一个开口:
“这动力滑板,干嘛不直接焊在装甲上?非要搁外面?多此一举。”
话音刚落,屋里突然安静了。
谁都能听出这问题的分量。
滑板空荡荡,没炮没弹没护盾,就一个动力源。
按理说,这么高级的战甲,该把动力全集成进去,轻便、稳定、还省空间。
为啥偏要搞个“外挂”?
是不是设计犯傻了?
有人猜:“怕太重?加了动力,战甲就飞不起来,滑板轻,能减负。”
马上有人怼:“这甲本身就一百来斤,滑板才多大?真能省多少?”
另一个插嘴:“会不会是龙国技术不行?根本塞不进装甲里?”
七嘴八舌,吵成一锅粥。
谁都不服谁。
一个个觉得自己是业内泰山北斗,别人都是纸上谈兵。
这就是他们一贯的毛病——
自信过了头,就成了瞎倔。
哪怕错了,也死不认。
原因?
太久了,没人敢质疑他们。
国际地位、教育资源、话语权,全在手心,谁还听得进别人说话?
越吵越没结果。
最终,项目总负责人一拍桌子:
“吵不明白,就拆!亲眼看看里头装了什么鬼东西!”
这话像点着了炸药包。
所有人立马点头:对!拆!
没人敢用特工,怕出意外,连清洁工都清出去了。
实验室里,只剩这帮老家伙,和那块滑板。
拆得特别顺。
没锁、没陷阱、没复杂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