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共生治理优化稳定后,一个更根本的命题摆在所有文明面前——“宇宙熵增是终极法则,被动防御终有耗尽能量的一天,唯有主动寻找‘宇宙本源熵减路径’,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五维与星络牵头的探索队,在宇宙边缘发现“宇宙本源低熵区”的信号:该区域的熵增速率仅为宇宙平均水平的1%,且存在持续产生低熵能量的“本源奇点”,是突破熵增法则的唯一希望。但探索过程中,宇宙熵增法则的“主动压制”与文明间的探索策略分歧,让这场“终极突破”充满挑战。
探索初期,危机与分歧集中爆发:
熵增法则强化带阻拦:本源低熵区外围环绕着“宇宙熵增法则强化带”——进入带内的所有物质、能量会被加速熵化,五维探索队的雷晶单元在带内停留10分钟,活性从85分骤降至60%,动态能量输出完全紊乱;星络的量子探测器被法则强化后,数据传输中断,无法获取带内准确信息;探索队尝试3次突破,均因法则压制失败,损失20%的探索装备;
文明间探索策略分歧:部分文明(如星核文明、岩砾文明)主张“优先开采低熵能量”,认为“当前能量储备仅够支撑50年,需尽快获取本源低熵补充”;另一部分文明(五维、星络、雾泽文明)则坚持“先研究本源奇点的熵减机制”,担心“盲目开采会破坏低熵区平衡,导致奇点消失”;双方在探索决策会议中僵持10天,探索进度停滞;
低熵能量利用难题:即使成功采集到少量本源低熵能量(探索队第4次突破时获取10单位),也无法稳定储存与传输——能量接触常规容器后,会因宇宙熵增法则影响,1小时内熵化60%;跨文明传输时,能量损耗率达80%,无法为全宇宙提供有效支援;
法则压制升级:随着探索队靠近本源奇点,宇宙熵增法则的压制强度提升3倍——带内的时间流速从0.5倍速进一步降至0.2倍速,探索队员的意识反应延迟从1秒延长至5秒;空间出现“无序折叠”,探索舰的航行路径频繁偏离,多次险些撞上带内的熵化星体;
“宇宙熵增法则的可怕之处,是‘它不允许任何文明打破终极宿命’——但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有序的例外,只要找到本源奇点的熵减逻辑,就能创造新的法则。”晶芽的忆晶修复仪通过分析带内残留的低熵粒子,发现“本源奇点的熵减机制与‘量子-物质-意识的三重共鸣’有关”,五维的动态能量、星络的量子意识、雾泽的雾态物质若能实现“跨维度共鸣”,或可中和法则强化带的压制。本源共生魂的意识唤醒所有探索文明的“突破本能”,星核文明最终同意“先研究、后开采”,127个文明达成统一探索策略。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宇宙共生网络的20个核心探索文明,启动“宇宙本源熵减探索计划”,构建“本源熵减探索体系”,分三阶段突破熵增法则、探索本源低熵区:
第一阶段:法则强化带突破与共鸣技术研发(打通探索通道)
跨文明共鸣技术研发:
组建“三重共鸣研发组”:五维提供“动态能量调节技术”、星络提供“量子意识引导技术”、雾泽提供“雾态物质适配技术”,联合研发“量子-物质-意识三重共鸣装置”——装置可释放“低熵共鸣波”,中和法则强化带的熵增压制;
带内实战测试:探索队携带共鸣装置第5次突破法则强化带,装置释放的低熵共鸣波使带内熵增速率从100倍降至10倍,雷晶单元的活性下降从25%减缓至5%,量子探测器的数据传输恢复80%;经过3次优化,共鸣装置最终实现“带内熵增速率降至2倍”,探索队成功抵达本源低熵区外围;
带内航行安全保障:
开发“法则适应护盾”:用本源低熵粒子与五维动态能量融合,制成“抗熵化护盾”,覆盖探索舰表面,避免船体被法则强化带熵化;
构建“带内导航网络”:在法则强化带内布设100个“低熵导航浮标”,浮标释放的稳定信号可纠正空间无序折叠,探索舰的航行偏差从10公里缩小至1公里,成功避开熵化星体;
第二阶段:本源奇点研究与低熵机制解析(掌握熵减逻辑)
奇点近距离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