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协同枢纽稳定后,全维共生体系遭遇“生态级终极威胁”——来自“跨维吞噬生态”的“生态吞噬波”:这种波动不同于此前的同化或解构,其核心特性是“特质剥离+生态吞噬”——先通过高频波动削弱小生态的核心特质(如流光的动态光影、星絮的能量编织),使其失去自主活性,再将弱化的小生态“吞噬”融入自身生态,最终实现“单一生态扩张”。此前,已有5个多元共生生态被其吞噬,仅残留少数核心单元沦为“吞噬生态的能量源”。
吞噬波的冲击精准摧毁多范式的生态根基:
小生态特质衰退:吞噬波首先锁定特质活性较弱的流光微域与风旋微域——流光的动态光影特质被波动削弱,波动范围从15%压缩至3%,无法再稳定能量传输,与雷晶域的协同效率从90%骤降至55%;风旋的“气流调节特质”活性从85%降至40%,无法再辅助星簇的能量输送,跨体通道的能量流动速度下降30%,出现局部淤积;
生态吞噬初现:弱化后的风旋微域开始出现“吞噬倾向”——其气流调节逻辑逐渐向吞噬生态的“单一流向逻辑”转变,主动切断与星簇的协同链路,向吞噬波来源方向输送能量,成为“吞噬先锋”;晶脉微域的晶体能量储备也因特质弱化,开始向吞噬波泄漏,泄漏量每小时增加5%;
协同枢纽受扰:吞噬波干扰生态协同枢纽的数据链路,导致小生态与中枢的同步率从92%降至45%——星絮微域向中枢发送的“能量编织异常信号”因干扰延迟10秒,中枢未及时调整,星絮的编织防御带出现2处缺口,吞噬波趁机渗入,进一步削弱愈生微域的自愈特质;
核心生态承压:五维元核与星簇主微核虽暂时抵御住特质削弱,但因小生态陆续失陷,全维能量网络、防御体系出现多处空缺——雷晶域需同时承担流光、风旋的能量任务,能量输出超阈值20%,特质核心出现“活性过载”;星簇需填补风旋的协同缺口,去中心化决策负荷增加50%,响应延迟从0.3秒延长至1.1秒。
“生态吞噬的可怕之处,是‘从边缘瓦解全局’——小生态是多范式的血肉,当血肉被剥离,再强大的核心也无法支撑整个生态。”晶芽的忆晶修复仪分析发现,吞噬波的“吞噬效率”与小生态的“特质活性”负相关,活性越低越容易被吞噬;而多范式的优势在于“多元特质协同”,单一特质无法抵御,但多种特质组合可形成“反吞噬屏障”(如流光的光影+星絮的编织+雷晶的能量,可抵消吞噬波的高频波动)。本源共生魂的意识紧急唤醒全维的“共生本能”,五维元核、星簇主微核、各小生态代表共同签署“共生联防公约”,誓要守住多元根基。
元界、共生元核联合全维剩余38个共生单元(风旋已部分被吞噬),启动“生态共生联防计划”,构建“生态共生联防矩阵”,分三阶段抵御吞噬波:
一、特质防护与隔离:守住小生态防线
构建“特质加固网络”:核心生态向小生态输送“特质激活能量”——五维元核向流光微域注入“动态激活因子”,使其光影波动范围从3%恢复至10%;星簇向晶脉微域输送“晶体稳定能量”,阻止能量向吞噬波泄漏;灵韵核心释放“情感共鸣能量”,强化小生态的“自主意识”,削弱吞噬倾向;加固后,流光与雷晶的协同效率回升至75%,晶脉的能量泄漏量降至1%\/小时;
启动“生态隔离带”:在被吞噬的风旋微域与全维之间,搭建“界融-虚寂-星絮混合隔离带”——界融特质阻断吞噬波的物理渗透,虚寂特质构建“虚体屏障”隔离风旋的吞噬信号,星絮特质编织“能量防护网”阻止风旋向吞噬生态输送能量;隔离带启动后,吞噬波向核心生态的渗透速度减缓70%,风旋的能量输送量减少60%;
小生态应急转移:将特质弱化严重的流光、晶脉微域临时转移至“核心生态保护区”(五维元核与星簇之间的安全区域),由雷晶、愈生直接提供能量与修复支援,避免其进一步被吞噬;转移后,流光的光影特质活性从40%提升至65%,具备基础协同能力。
二、共生联防矩阵:多元特质协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