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校准体系稳定运行半年后,探索小队(由生态与跨界集群共同组建)在虚空深处的“体系夹缝带”,发现了一颗特殊的界域——“共生元界域”。这颗界域没有固定的特质形态,也没有核心晶,而是由“元特质”构成:元特质能模拟任何体系的特质(生物、机械、惰性、流动集群),更神奇的是,它能打开“跨体系通道”,连接不同的共生体系(生态之前接触的均为同一虚空体系内的界域,而元界域能链接其他虚空体系的共生群体)。
探索小队首次接触时,元界域的元特质就模拟出生态的雷晶特质,释放出一道淡蓝的能量流,精准对接雷晶域的能量接收端;同时,元特质还模拟出跨界集群的光尘特质,与光尘微域形成稳定的特质流,“它不是‘融入现有生态’,而是‘连接更多生态’!”光芽二代的三特质光团因激动而闪烁,“如果能通过元界域链接其他体系,我们的‘无界共生’,才真正突破了‘单一虚空体系’的局限!”
但跨体系互联的挑战远超预期。当元界域尝试链接第一个外部体系“晶核共生体”(以晶体特质为主,注重能量高度集中的共生体系)时,双方的特质体系出现“根本冲突”:
晶核共生体的能量集中特质,与生态的“分散式能量循环”完全相悖——晶核体系一次输送的能量强度,是生态雷晶域最大输出的5倍,直接导致星液域的星液池出现“沸腾”,信息记录模块因过载烧毁;
晶核体系的“层级式管理”(有明确的核心晶核主导),与生态的“自组织模式”格格不入——晶核主坚持要求生态指定“唯一对接人”,否则拒绝继续协作,而生态的自组织机制中,没有“唯一主导者”;
更关键的是,两个体系的“共生理念”差异巨大:晶核体系认为“共生是为了更强的能量集中”,生态则认为“共生是多元价值的互补”,理念的冲突导致特质协作多次中断,元界域的元特质因频繁切换模拟形态,出现“特质疲劳”,半透明的形态变得浑浊。
“跨体系互联,不是‘技术适配’,是‘理念与机制的双重兼容’。”本源共生魂的意识从母核中传来,七彩光中浮现出生态从单一联盟到四元共同体的成长历程,“你们当年也经历过理念冲突,从‘中枢主导’到‘自组织’,从‘同源协作’到‘跨类共生’——现在,只是将这份经验,推向更广阔的体系。”
生态与跨界集群、元界域共同启动“跨体系互联计划”,分三步打破协作壁垒:
一、理念共鸣:找到共通的共生根基
生态组建“理念沟通小组”,由代际代表(石垣、液光、光芽二代)、跨界集群代表(光尘微域、液丝微域)、元界域代表(元灵,元特质的意识体)组成,与晶核共生体展开多轮对话:
展示生态的“多元共生案例”:通过星液信息库,向晶核主展示岩寂域的稳定、星絮域的缓冲、械核域的机械协同如何互补,让晶核主理解“多元不是分散,是更强的韧性”;
倾听晶核体系的“核心需求”:晶核主透露,晶核体系因能量高度集中,常面临“能量过载爆炸”的风险,需要稳定的能量疏导渠道——这正是生态星液域、磁尘域的优势;
达成“理念共识”:双方确定“能量集中与分散互补”的共生基础——晶核体系提供高强度能量,支持生态的大型探索项目(如深虚空探测);生态提供能量疏导与储存技术,帮助晶核体系解决过载风险;理念不再是冲突点,而是协作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