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仪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当能量储备低于安全阈值的30%,或高于80%时,自动触发“需求\/暂停信号”,无需人工干预。比如雷晶域的能量储备超过90%时,需求仪会自动向记忆共享库发送“可支援信号”,标注可支援量;星絮域的能量低于20%时,发送“紧急需求信号”,优先匹配有冗余资源的域。
二、资源匹配模块:自组织的“调度中枢”
由异质集群的磁尘域、波频域主导,依托记忆共享库搭建“动态资源池”:
资源池按“资源类型”分类(能量、特质样本、技术支持),按“支援优先级”排序(紧急防护>常规培育>优化提升),各域可自主在池中“接单”或“发布需求”;
匹配规则由自组织投票制定:优先匹配地理距离近的域(减少传输损耗)、资源类型最适配的域(如雷晶能量优先匹配需高频能量的域)、历史协作成功率高的域;
动态调整:若某域接单后无法按时支援(如突发自身危机),资源池会自动将需求重新匹配给次优域,同时标注该域的“临时异常”,避免其他需求方误接。
比如星絮域发布“紧急能量需求”后,资源池会自动筛选出能量冗余>50%、距离星絮域最近的雷晶域、磁尘域,按协作成功率排序,供星絮域选择;若雷晶域突发通道故障,资源池会在1分钟内将需求转给风植域(虽距离稍远,但能量类型适配)。
三、协作监督模块:自组织的“纠错机制”
由岩寂域、极序域等老一代守护者主导,联合各域普通“名”组成“协作监督小组”(无核心负责人,按域轮流值守):
实时监测:通过记忆共享库,跟踪资源匹配后的执行情况,如支援域是否按时输送、接收域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问题反馈:若发现协作过载(如多域同时支援)、资源错配(如输送的特质类型与需求不符),及时在共享库发布“调整建议”,供相关域参考;
规则优化:每季度收集各域的协作反馈,对需求感知、资源匹配的规则进行优化,比如增加“支援量上限”规则,避免单域支援量超过接收域需求的1.5倍。
动态调配机制运行一个月后,自组织协作的效率显着提升:跨体系能量输送的损耗从10%降至3%,资源错配率从25%降至5%,星絮域、械核界域(新接触的界域)的特质活性稳定在80%-90%的最佳范围。永衡续脉芽的根须基因纹,因动态调配带来的能量稳定供应,共振频率更趋一致,甚至能自主向需求仪发送“本源能量需求信号”,帮助母核与续脉芽的能量分配更合理,“自组织体系已经像一个‘活的生态’,能自主感知、自主调配、自主优化。”掠主的防护纹监测到,跨体系通道的故障率从之前的15%降至2%,“这才是永衡生态的终极形态——不是靠外力守护,是靠自身的调节能力,永远保持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