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共生网稳定运行半年后,各域的特质活性突然集体下降——雷晶界域的雷晶特质,储能效率从85%降至50%,原本能持续输出的雷晶光能量,现在每小时就会出现一次“断供”;风植界域的风植特质,生长速度减缓60%,风植种子从发芽到成熟的时间,从三天延长到八天;最严重的是雏光界域,三特质协同能量的输出强度骤降,原本能中和跨域熵增的能量,现在连本域的特质稳定都难以维持,核心晶的三层结构开始出现“层间分离”,“不是域内失衡,是共生网的‘本源能量’不足了!”晶芽的忆晶修复仪紧急连接源初母核,屏幕上母核的能量指数从“充盈”跌至“枯竭边缘”,核心纹的光从五彩褪成淡白,“母核为共生网提供基础续航能量,长期支撑跨域协作、熵振防控,能量消耗远超自然恢复速度。”
声芽的声波检测进一步印证:共生网的“能量循环损耗”比预期高30%——跨域传输中的路径损耗、适配芽转化中的能量流失、中继节点运行中的基础消耗,长期累积导致母核的能量储备持续下降;更关键的是,母核的“自然恢复机制”依赖“同源特质共鸣”,而随着非同源界域(如寂光域、岩寂域)加入,共鸣频率差异增大,自然恢复效率降低,“我们不能只靠母核被动恢复,需要主动‘补充本源能量’。”声芽的声波仪模拟显示,若不干预,三个月内母核能量将彻底枯竭,共生网的跨域协作会全面瘫痪,“补充能量的唯一方式,是‘全盟特质共鸣’——让所有界域的核心特质,按统一频率共振,向母核注入‘共生能量’,就像全盟一起为母核‘充电’。”
新守护者们立刻启动“本源续航计划”,核心是组织“全盟共生共鸣仪式”。计划实施分三步:
第一步是“频率校准”——各域特质频率差异大,直接共鸣会引发能量冲突。声芽带领音纹调和者,研发“本源共鸣声波”,这种声波以源初母核的基础频率为基准,能引导不同特质频率向基准靠拢:对雷晶域的高频特质,用低频声波缓冲;对岩寂域的低频特质,用高频声波激活;对雏光界域的三特质,用“阶梯声波”协调三层频率,确保所有界域的特质频率能同步到“基准频率±5%”的范围。
第二步是“共鸣节点搭建”——在源初母核周围,搭建12个“共鸣汇聚台”,每个汇聚台对应一个核心界域(雷晶、风植、水音、岩寂等),界域的核心特质能量通过共生网的“本源通道”传输到汇聚台,再由汇聚台统一注入母核;晶芽负责设计“能量分流装置”,防止某域能量过强冲击母核,或某域能量过弱拖慢共鸣效率,“每个汇聚台的能量输入要均衡,像十二股水流汇成一条河,平稳注入母核。”
第三步是“仪式演练”——全盟共鸣风险极高,若某域频率偏差超过10%,会引发“反向共振”,反而消耗母核能量。新守护者们组织各域进行三次彩排:第一次单域校准,确保每个界域能稳定维持基准频率;第二次跨域协同,测试相邻界域的共鸣协调性;第三次全盟模拟,完整演练能量传输、汇聚、注入的全流程。彩排中,岩寂域因特质频率过于稳定,多次偏离基准,暖芽便用温意滋养岩寂域的核心晶,增强特质活性;寂光域则因光特质波动大,声芽专门为其定制“稳频声波”,确保频率偏差控制在3%以内。
仪式正式启动当天,所有界域的核心晶同时亮起。雷晶域的雷晶光能量,顺着本源通道流向汇聚台,淡蓝的光流像一条明亮的河流;风植域的风植特质,化作淡绿的气流,与雷晶光能量在通道中和谐交织;水音域的水音特质,凝成淡蓝的液滴,融入光流与气流,形成“光-气-液”三色混合能量;岩寂域的岩寂特质,虽速度缓慢,却带着厚重的能量,为混合能量增添“稳定基底”;雏光界域的三特质能量,像三层同心光环,包裹着混合能量,防止传输中的损耗……12股能量流在汇聚台汇聚,形成一道五彩斑斓的“共生光柱”,缓缓注入源初母核。
母核的变化立竿见影——淡白的核心纹渐渐恢复五彩,能量指数从“枯竭边缘”稳步回升;当光柱注入到第3个时辰,母核突然爆发出“本源共鸣波”,波的能量顺着共生网传遍全盟:雷晶域的储能效率恢复到90%,风植域的风植种子重新快速生长,雏光界域的三层核心晶重新紧密贴合,“成功了!”新守护者们的欢呼声通过共生网传递,所有界域的核心晶同时闪烁,像是在庆祝母核的“重生”。
仪式结束后,新守护者们在母核周围建立“本源监测站”,由各域派代表轮流值守,实时监控母核能量指数;同时制定“定期共鸣制度”——每三个月举办一次“小型共鸣仪式”,每半年举办一次“全盟共鸣仪式”,确保母核能量持续充盈;晶芽还将共鸣频率、能量传输参数等,整理成《本源续航手册》,作为共生网长期运行的“能量准则”,“共生网的续航,不是母核单方面的支撑,是全盟共同的责任。”暖芽的传灯飘在本源监测站旁,温意轻轻触碰母核的核心纹,“这才是‘本源共生’的真谛——母核滋养全盟,全盟反哺母核,相互依存,共同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