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奇特制度下的新边疆,呈现出一种既野蛮又带有奇异秩序的面貌。
场景一:河西走廊,双雄争草场
“河西伯”与“天山侯”为一片水草丰美的河谷地约战。双方各出三百藩兵,在朝廷使者监督下,于戈壁滩上列阵冲杀。没有阴谋诡计,只有硬碰硬的勇气与战术。最终,“河西伯”凭借更悍勇的骑兵冲锋取胜,依约获得了河谷地的放牧权。败者“天山侯”虽失地,却因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负伤不退,反而赢得了部众更深的拥戴和朝廷“勇毅可嘉”的褒奖。
场景二:海东外岛,禅让前的猎杀
一座偏远海岛的岛主年迈,欲行禅让。两位最有实力的竞争者,一位是精通贸易、主张与宋人紧密合作的原海商,另一位则是崇尚武力、欲恢复部分旧俗的武士后裔。朝廷观察使默许下,他们进行了“猎首竞赛”。在岛屿密林中,双方支持者互相猎杀三日。最终,武士后裔虽在猎杀中略占上风,但海商凭借其带来的经济实惠和更“文明”的形象,获得了更多部落长老的支持,在观察使主持的质询中亦对答如流,成功继任岛主。
场景三:草原部落,决斗定首领
一个归附的克烈部小部落,老首领死后,两个儿子争夺汗位。依新制,他们不愿内部分裂消耗,遂约定“首领决斗”。在全体部众围观下,两人骑马持矛,进行了一场传统的蒙古式决斗。弟弟技高一筹,将兄长挑落马下却未取其性命。兄长愿赌服输,率部分拥护者西迁另寻牧场。弟弟成为新汗,并因其“重诺勇武”,得到了朝廷的正式册封。
四、成效与隐忧
这套制度如同一柄双刃剑。
积极面:它极大地激发了边疆的尚武精神和管理活力,使得新领土上的统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与进取,避免了承平日久后的腐化。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了兼具勇力与智慧的领导者。来自汴京的观测报告显示,这些实行新制区域汇聚的“英雄气”与“开拓意志”尤为炽烈,对深红真罡的滋养效果显着。
潜在风险:小规模战斗极易失控,演变成世仇和长期摩擦。朝廷观察使的监督并非总能及时有效。某些藩主或部落首领可能利用规则,通过频繁发动“约战”来兼并弱小,形成新的地方霸权,尾大不掉。朱熹一派的官员对此深表忧虑,认为“以杀伐为遴选,终非王道之常”,担忧长此以往,会培养出一批只知武力、不慕教化的边陲枭雄。
窝阔台在西方闻听此制,先是愕然,随即冷笑:“宋人自诩文明,却行此养蛊之策,实乃取乱之道!待其边藩坐大,内斗不休,便是我蒙古铁骑东归之时!”
而坐镇汴京的刘混康,则于静观中默察天机。他看到的,是帝国边缘地带一股股在血腥竞争中不断淬炼、升腾的生命能量,它们既混乱又充满生机,如同烈火锻打着钢铁。这究竟是塑造新秩序的熔炉,还是最终会焚毁一切的野火,连他也难以完全断言。大宋的边疆实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踽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