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混康以无上威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大宋划下了北抵冰海、西接大荒的万里疆域。这前所未有的广袤版图,在带来无上荣耀与战略优势的同时,也给汴京的统治核心带来了一个空前棘手的难题:如何有效统治这片地广人稀、族群众多、文化迥异的庞大疆土?
在过去,单纯依靠军事占领和强制同化的手段来治理东瀛,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果将这种方式应用于面积比海东大百倍的北疆和西陲地区,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经过御前多次激烈的辩论,各种观点和意见相互碰撞、交锋。最终,在朱熹所倡导的“王道仁政”理念以及刘混康所提出的“天道平衡”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被确定下来。
这项政策被命名为“民族大融合,道器分途”,它是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旨在通过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强调道德和器物的分离,即注重精神层面的引导和物质层面的发展。
徽宗皇帝亲自下诏,将这一政策颁布天下,要求各级官员和民众共同努力,积极推动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这一诏令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也为未来的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策核心:融与限
此政策包含两大相辅相成的核心:
1.民族大融合:
文化共尊,潜移默化:不再强行灭绝或贬低异族文化,而是承认其部分合理性,但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和“高阶”进行引导。设立“万族文库”,收集、整理、翻译各民族文化典籍,但阐释权掌握在宋儒手中,将其纳入“天理”框架下理解。鼓励各族精英学习汉文、经典,参加科举,但考题均需体现儒家价值观。
血脉交融,鼓励通婚:颁布《鼓励华夷通婚令》,对与中原人通婚的归化族群给予赋税减免、子女优先入学等优待,旨在从血缘上淡化界限,培育“新宋人”认同。
信仰导流,纳入体系:仿效海东处理神道之法,对北方萨满、西域祆教等信仰,由刘混康及道家高人出面“考校”,将其崇拜的自然神灵、祖先英灵解释为“天地正气”或“山川精灵”的显化,逐步纳入以“天理”为至高神、道家科仪为框架的新祭祀体系之中。
2.限制科技过度发展:
确立“重道轻器”国策:明确宣布,国家根本在于“道”(天理、仁政、人伦),而非“器”(奇技淫巧、机械造物)。认为过度追求器械之利,会使人沉迷外物,迷失本心,滋生奢靡与争斗,反损天地和气,动摇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