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代表】:“确实,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这大概就是专制王朝的通病吧。”
朱迪钠最后总结道:“朱桂和朱?这两位‘恶王’,一个活了七十多,一个活了六十多,最后都得享天年。这在动不动就被削爵圈禁的明代亲王里,也算是个奇迹了。”
“他们的长寿,某种程度上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的最大讽刺。”他无奈地摇头,“只能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作恶未必会有恶报,有时候,混蛋反而活得更久。”
天幕上关于“四大恶王”的讲述,如同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扇在奉天殿前朱元璋的脸上。尤其是当“凶神恶煞朱桂”这几个字响起时,这位洪武皇帝的面皮不自觉地抽搐了一下,火辣辣的烧灼感直冲脑门。
朱桂,他的十三子,郭惠妃所出。想到郭惠妃,朱元璋心头更是一阵烦闷——那是他老领导郭子兴的外孙,自小他就对这个儿子格外宽容。因为从未将朱桂列入储君考量,他对这个儿子的管教几乎是放任自流。谁能想到,这份纵容竟酿成如此恶果。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怒火。他环顾四周,见众臣子都低垂着头,不敢与他对视,显然也是在为天幕上的内容感到尴尬。
“罢了...”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从朱元璋唇边溢出。他忽然想起天幕之前所说,老朱家的子孙大多寿数不长。若老四朱棣及其后人都不管这个混账弟弟,他这个做父亲的,难道还要为百年后的事情大动干戈吗?
这个念头一出,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曾几何时,他以铁腕治国,对子女管教极严,如今却也开始考虑“眼不见为净”了。
至于那个“穷凶极恶朱?”,朱元璋皱紧了眉头。他仔细回想,确认自己至今还没有给任何一个儿子起过这个名字。看来,这该是未来才会出生的皇子。
“传朕口谕,”朱元璋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宗人府记下:朱氏子孙,永不得以‘?’字为名。”
左右侍从连忙躬身领命。虽然不知皇上为何突然下此命令,但天幕方才的言论,让他们隐约猜到了几分。
朱元璋缓缓坐回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他想起马皇后生前常说的话:“重八,对孩子不能一味娇纵,也不能过分严苛。要因材施教,宽严相济。”
可惜,他当时并没有完全听进去。对太子标儿,他要求过于严苛;对朱桂这样的儿子,他又过于放纵。如今看来,皇后说得对,他这个父亲,当得并不算成功。
“拟旨,”朱元璋突然开口,“命翰林院修订《皇明祖训》,增补《训藩篇》,明定藩王行为准则。凡欺压百姓、僭越礼制者,不论亲疏,一律严惩不贷。”
尽管下定决心要加强对藩王的管教,但朱元璋心中仍有一丝犹豫。毕竟,那是他的骨肉。想起朱桂小时候绕膝玩耍的模样,想起他第一次开口叫“父皇”时的稚嫩声音...
“陛下,”身旁的太监轻声提醒,“该用膳了。”
朱元璋这才从回忆中惊醒。他望着天幕上仍在讨论“恶王”的弹幕,苦笑着摇了摇头。为君者当以天下为重,为父者却难免舐犊情深。这份矛盾,或许就是帝王永远无法摆脱的枷锁。
最终,朱元璋没有立即对朱桂作出处罚。他选择了沉默。
这份沉默,既是对过往管教不严的默认,也是对未来的警示。他要用这份沉默,让所有皇子都明白:父皇不是不知道你们的所作所为,而是在给你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他转身离去的那一刻,众臣都看到了一个与平日不同的洪武皇帝——不再是那个杀伐果断的开国雄主,而是一个为子女操碎了心的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