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话锋一转,带着调侃,“家人们,关于李景隆的死法,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旁证!”
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秘密的兴奋,“据说,在李景隆宣称要绝食的那段时间,也就是永乐末年,永乐大帝朱棣正在北伐蒙古的征途上。”
天幕上仿佛出现了塞北黄沙,金戈铁马的景象。
“而当朱棣在遥远的北方听说了留守南京的李景隆正在‘绝食明志’的消息后,”朱迪钠刻意停顿了一下,模仿着一种可能带着嘲讽和冷漠的语气,“这位永乐皇帝对此的评价非常简单,只有几个字——‘李景隆,懦夫耳!’”
这几个字,如同冰锥,透过天幕,刺入了洪武年间每一个听众的耳中。
【熬夜冠军】:“卧槽!朱棣这话够狠!直接定性为‘懦夫’!这哪是对待以死明志的人的态度?”
朱迪钠收敛了模仿的表情,正色道:“朱棣这个评价,非常值得玩味。大家想想,绝食而亡,在常人看来,是一种极其需要勇气和毅力的行为。过程漫长而痛苦,极其容易中途放弃。如果李景隆真的凭借莫大毅力,绝食十日而死,那么作为得到过李景隆天大的帮助、也深知其人的朱棣,即便不赞赏,至少也不该用‘懦夫’这个词来评价吧?”
他抛出了一个诛心的问题:“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在朱棣看来,李景隆的所谓‘绝食’,根本就是一场做戏,一场意图博取同情或者掩盖其他目的的表演!他根本就不相信李景隆有真的赴死的勇气和决心!所以才会轻蔑地称之为‘懦夫’。”
【路人甲】:“主播分析得对!朱棣什么人?那是人精中的人精!李景隆那点小心思,他能看不穿?看来这绝食水分很大啊!”
朱棣的这句“懦夫”评价,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天幕的讨论区掀起了更大的争论浪潮。
【豆沙包馅饼】:“看吧!实锤了!朱棣都不信他真绝食!绝对是宣德六年才死的!永乐二十二年的绝食就是演戏,没死成,又苟了七年!”
【糖醋里脊】:“我不同意!朱棣的评价可能带有个人情绪,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家族记载和部分官方史料都指向永乐末年,应该更可信!”
【清晨的粥】:“说不定是绝食了,但没完全绝?比如偷偷吃点东西?被朱棣看穿了,所以才骂他懦夫?”
【不想起床】:“都有可能!这就是一笔糊涂账!反正我觉得,能憋了二十年才‘喊冤’的人,干出假绝食这种事,一点都不奇怪!”
网友们分成“宣德死亡派”和“永乐死亡派”,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历史的迷雾,因为当事人朱棣的一句评价,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无论天幕上如何争论,有一个地方的气氛,已经降到了冰点。
曹国公府(此时已经是李文忠的府邸)。
大明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此刻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一双拳头攥得咯咯作响。他死死盯着天幕上那个被反复提及、受尽嘲讽的名字——李景隆,那是他的儿子!
“孽障!孽障啊!!”李文忠内心在疯狂咆哮。他一生征战,勇猛刚烈,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爱惜名誉胜过性命。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在未来竟会如此不堪!丧师辱国在前,苟且偷生在后,如今连死法都成了天下人的笑柄,被后世之人如此调侃争论!
他甚至能感受到周围仆役、部将们投来的,那些带着同情、疑惑甚至一丝鄙夷的目光。这简直是整个曹国公府的奇耻大辱!
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如果不是这个小子躲进了皇宫马皇后那里就不再出来,真希望现在就掐死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免得他将来活着丢人现眼,死了还要贻笑万年!
朱迪钠看着激烈的讨论,总结道:“看来,李景隆之死的真相,恐怕很难有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定论了。史料记载的矛盾,当事人的评价,后世的推测,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团乱麻。”
“但是,”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戏谑,“无论他到底是死于永乐二十二年,还是宣德六年,无论他是真绝食还是假绝食,有一个形象是彻底立住了,而且被永乐皇帝朱棣亲手盖章认证——李景隆,懦夫耳!”
“这个评价,连同他‘大明运输大队长’的‘美誉’,以及这充满争议的死法,将伴随着他的名字,永远地留在历史的长卷中,供后人评说(和吐槽)。”
天幕在李文忠的羞愤和众人的议论声中缓缓黯淡,只留下李景隆这三个字,在洪武十一年的夜空下,散发着一种复杂而尴尬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