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在期盼,期盼父皇能想起他,能再给他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可惜,他再也没有等到。”
“一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大帝在第五次北征归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朱迪钠的声音变得低沉肃穆。
“而朱高煦,是如何得知这个改变他命运,也注定将大明带入新阶段的惊天消息的呢?”天幕上,乐安汉王府,一个风尘仆仆、神色慌张的人被秘密引到朱高煦面前。
“他不是通过朝廷的正式讣告,而是通过其隐藏在北京的谍报人员,秘密传递回来的消息!”朱迪钠揭示了这残酷的事实,“一个亲王,需要通过间谍才能知道自己父皇去世的消息,这是何等的讽刺,又是何等的疏远与戒备!”
“更令人心寒的是,”朱迪钠继续道,“为了稳定局势,避免汉王朱高煦趁机作乱,永乐帝去世后,随行的重臣杨荣、金幼孜等人决定密不发丧。皇帝的车驾载着遗体,一路上如同往常一样供应膳食,百官奏事也如常进行,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榆木川一路沉默地回到了北京。”
“这一路的沉默,是对一位帝王最后的护送,也是对一位亲王最后的、也是最彻底的防范与抛弃。”朱迪钠总结道,“当朱高煦从间谍那里确认了父皇的死讯时,他心中最后一点对父爱的期盼,对重回权力中心的幻想,想必也随着那来自榆木川的寒风,彻底熄灭了。”
随着朱迪钠讲述的深入,天幕上也开始飘过各式各样后世网友的评论,这些网名千奇百怪,评论的角度也各异:
【骑着蜗牛闯红灯】:“唉,说起来永乐和朱高煦这父子俩,简直是顶级拉扯,最后玩脱了,双输啊!”
【大明金牌杠精】:“可不是嘛!楼上说得对!朱棣后面三次北征,哪次不是劳师动众,结果呢?基本上是无功而返,甚至有点灰头土脸。要我说,朱高煦这种悍不畏死、又能散财聚心的先锋大将,在老头子的军事体系里绝对是独一份的,没人能替代!不用他,等于自断一臂。”
【爱吃瓜的小明】:“从朱高煦这边看就更可惜了。他老爹让他去安南,听起来是发配,但换个思路,那特么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以他朱高煦打仗那股狠劲和带兵的能力,到了安南那种地方,还不是蛟龙入海?说不定真能给他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把整个中南半岛都搅个天翻地覆!”
【历史课代表】:“@爱吃瓜的小明同学这个假设很有意思。如果朱高煦真能狠下心,远走安南并站稳脚跟,凭借他的能力和朱明王朝(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背景,裂土封王并非不可能。到时候,他自称个‘南皇’什么的,和北边的朱瞻基隔空对峙,局面就完全不同了。甚至,如果明英宗后来像历史上那样出现统治危机,他这位兵强马壮、战功赫赫的皇叔祖,未尝没有‘清君侧’甚至取而代之的机会。毕竟,他爹朱棣就给他示范过一遍标准流程了。”
【摆烂喵喵】:“所以咯,两个脾气又硬又倔的人,都选了最差的那条路。朱棣非要把儿子圈在眼皮子底下看着,结果看着糟心,打仗还不得劲;朱高煦也非要在老爹一棵树上吊死,宁可在一个小城里憋屈死,也不愿去万里之外搏一把。性格决定命运,古人诚不欺我。”
【路人甲】:“总结:一对顶级倔驴父子,把一手王炸加四个二的牌,打得稀烂。”
这些来自后世的、带着上帝视角和些许戏谑的评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洪武年间众人的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奉天殿前,朱元璋捋着胡须,眼神锐利。这些后生的话虽不中听,却点出了关键:为君者,要知人善任,哪怕是自己的儿子,用好了是利刃,用不好或不用,反伤自身。
朱棣则是心中巨震,网友的假设像一道闪电,劈入了他固化的思维。放弃高煦,不仅是家庭情感的失败,难道……也是战略上的失算?放任一个可能成为藩屏乃至开疆拓土的猛将在小城里腐朽,而北伐却屡屡受挫?他第一次对自己未来的决定,产生了深切的怀疑和动摇。
偏殿内,徐妙云也怔住了。去安南……称南皇?这些她从未想过的可能性,如同天方夜谭,却又带着一丝诡异的、本可避免悲剧的诱惑。如果煦儿真能走通那条路,虽然依旧远离,但至少……能活着,能建功立业,而不是走向天幕预告的那个恐怖结局。
一时间,无尽的感慨与假设,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