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周王朱橚恭敬地向朱棣呈上象征兵权的印信,态度谦卑。
“然而,这位在政治上看似通透的王爷,在家庭生活中却有着难以言说的巨大隐痛和遗憾。”朱迪钠话锋一转,将焦点对准了朱橚的父子关系,“这最大的遗憾,就来自于他的嫡次子——朱有爋(xun)。”
“朱有爋此子,可谓是大明宗室里一个极不光彩的‘开创者’。”朱迪钠的语气带着鄙夷,“早在建文朝削藩时,他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带头向朝廷告发自己的亲生父亲周王朱橚有不轨之举,导致朱橚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画面中出现了朱有爋向建文朝廷官员密报的场景,其行为令人不齿。
“朱有爋的这一举动,”朱迪钠强调,“可以说是开了明朝皇室内部,儿子告发父亲、弟弟告发兄长的恶劣先河。他将家族伦理和政治投机赤裸裸地捆绑在一起,为了权力,不惜践踏最基本的人伦底线。”
“面对这样一个忤逆不孝、甚至差点置自己于死地的儿子,周王朱橚的反应却充满了悲剧性。”朱迪钠分析着朱橚的矛盾心理,“作为父亲,他终究狠不下心肠,下不了手去处置这个孽子。史书上没有记载朱橚是否请求过朱棣处理朱有爋,但最终朱有爋在永乐朝似乎并未受到严惩,只是改封去了云南大理。朱橚一方面无法原谅这个儿子,另一方面又或许残存着一丝父子之情,或者仅仅是担心‘杀子’的恶名,这种纠结和软弱,贯穿了他的余生。”
“而朱有爋呢?”朱迪钠继续道,“他显然没有从之前的失败中吸取任何教训。等到朱橚去世后,这位贼心不死的郡王,为了争夺周王的继承权,再次故技重施,向当时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告发自己的兄弟。”
“然而,这一次,他的算盘彻底打错了。”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丝快意,“由于他之前‘告父’的恶劣行径早已声名狼藉,人品在宗室中已然破产。他说的话,连明宣宗朱瞻基都根本不相信,认为他是在构陷兄弟,觊觎王位。”
画面中,朱瞻基面对朱有爋的告状,脸上露出了厌恶和不耐烦的神情。
“偷鸡不成蚀把米,”朱迪钠揭晓了朱有爋的最终结局,“明宣宗不仅没有理会他的告发,反而以他‘言行乖谬、构陷亲族’为由,下旨革去了他的郡王爵位,将他废为庶人,并禁锢于凤阳祖陵的高墙之内。”
“这座仍然在囚禁建文帝之子朱文圭的皇家监狱,”朱迪钠补充道,“如今又迎来了一位新的‘住客’。朱有爋在其中度过了他的余生,为他数次背叛亲情、投机钻营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凄惨而罪有应得的句号。”
朱迪钠最后总结:“周王朱橚的悲剧,在于他面对政治能清醒退让,面对亲子的悖逆却束手无策。而朱有爋的结局,则警示世人,践踏人伦、以告密为进阶者,或许能得意一时,但终将众叛亲离,被所有人唾弃,甚至被最高权力所不容。皇族内部的倾轧,因他而变得更加没有底线,而其反噬自身的力量,也同样残酷。”
天幕下的朱元璋,脸色铁青。他最为重视的宗族伦理,竟在后世被自己的子孙如此践踏。而朱橚的软弱,也让他感到怒其不争。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对于如何约束子孙、整肃家风,心中有了更强烈的紧迫感。
天空中的幕布,将这位以医者仁心获得圆满的亲王故事缓缓收起。天幕下的朱橚,懵懂地看着天空,不知自己未来会走上这样一条独特的道路。而其他皇子,尤其是那些性格桀骜的,看着天幕,心中或许也泛起了一丝别样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