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23章 陷入洪武旧路的永乐

第123章 陷入洪武旧路的永乐(2 / 2)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悲凉:“而且,这仿佛开启了一个无法停止的轮回。在朱棣生命的最后三年里——永乐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年,他几乎年年都在出征的路上,在茫茫草原上不断寻找着那个或许永远无法彻底消灭的敌人阿鲁台,进行着一场场胜利却无法终结战争的远征。他将自己最后的生命时光,完全燃烧在了北方的征途之中,直至油尽灯枯。”

天空中的幕布,映照着那冲天的火光和后来无尽苍凉的草原,仿佛在诉说着一位帝王如何被一场意外的大火改变了晚年轨迹,又如何执着地试图在熟悉的战场上,找回那被烈火焚毁的自信与安宁。

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暂告一段落,但网友们对永乐帝晚年心境的剖析却愈发深入。

Id名为【奶茶鉴定师】的网友发出了一条引人深思的长评:“仔细想想,永乐晚年的行为轨迹,简直像是在重复他爹洪武皇帝的剧本。他年轻时拼死反对的,老了却一件件亲手操办起来——打压像他一样勇猛善战、颇有声望的儿子朱高煦;担心性情仁弱、身体不佳的太子朱高炽可能活不过自己;早早确立聪慧果决的皇太孙朱瞻基,为隔代继承铺路……这不就是当年朱元璋担心他、扶持朱允炆的翻版吗?我猜,他每做一件这样的事,内心都会想起自己的父皇,想起自己发动的‘靖难’,这就像一种无法摆脱的轮回和讽刺。”

Id【拖延症晚期】紧接着补充道:“所以说,我们现在再怎么夸耀他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的功绩,恐怕都很难真正触及他晚年内心最深处的东西。那个地方,始终被‘篡位’这两个字牢牢占据着。他一生建立的赫赫功业,或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向天下、向历史、也向自己证明,他配得上这个皇位,他比建文做得更好。但道德的枷锁太沉重了,这份原罪感,可能最终将这位不可一世的雄主给压垮了。”

Id【咸鱼不想翻身】的网友则对朱棣晚年频繁北征的动机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解读:“他去北征,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是他最擅长的事情,他本质上是在以皇帝之身,行大将军之实,在熟悉的领域里寻找掌控感和价值感。但另一方面,大家想想,对于一个深陷道德困境的皇帝来说,还有什么比‘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更完美的结局吗?”

这条分析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如果真能马革裹尸,殉身社稷,”这位网友继续写道,“那么‘篡位’的污点,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被‘英勇的君主’、‘扞卫国家的烈士’这样的光辉所覆盖和洗刷。这或许是他潜意识里,为自己规划的,最能被历史和传统价值观所接纳的,也是最‘辉煌’的退场方式。他一次次北伐,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敌人,也是在寻找这样一个能让他解脱和正名的归宿。”

天幕下,朱元璋沉默地听着后世之人对他儿子内心世界如此赤裸而残酷的剖析。虽然他无法完全体会“篡位”带来的道德压力(因为他自己是开国者),但他却能理解那种被身后名所困扰、被父子关系所折磨的痛苦。

他看着天幕,眼中第一次对那个未来的、陌生的“老四”,流露出了一丝深沉的、超越帝王视角的,近乎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同情。“这孩子……心里竟是这般苦吗?”他喃喃自语。

随即,他的思绪又回到了自己身上,回到了他那二十多个儿子身上。天幕揭示的未来里,他的儿子们似乎也大多命运多舛,不得善终。一股寒意悄然爬上他的脊背。

“难道……难道咱也跟常遇春一样,是杀伐太重,折了子孙的福荫?”这个念头让他心惊。但他立刻又强行否定了这个想法,为自己找到了理由:“不!咱是为了江山稳固!是为了给后世子孙扫清障碍!若是不把这些骄兵悍将、潜在的权臣清理干净,将来造反的,恐怕就不是自家老四了,而是蓝玉、傅友德那些外姓臣子!到时候,流的血会更多!”

这看似坚定的自我辩护背后,却隐藏着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动摇和疲惫。天空中的幕布,仿佛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朱棣晚年的悲剧,也照出了朱元璋自己内心深处,那关于权力、家族与宿命的,沉重而无解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