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上皇帝后的朱棣,龙椅尚未坐热,就面临着一个比内乱更可怕、也更强大的外部敌人。”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紧迫感,“此时,在中亚,一个自称蒙古察合台汗国后裔的枭雄——帖木儿,已经崛起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兵锋极盛,所向披靡,甚至扬言要统帅七十万大军,东征大明,恢复昔日蒙古帝国的荣光!”
天幕上出现了帖木儿帝国辽阔的疆域图,以及其军队彪悍的骑兵形象,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
“而且,这并非空言恫吓。”朱迪钠强调,“就在朱棣刚刚通过靖难成功登基不久,帖木儿的大军已经踏上了东征的征程,到了西域的哈密!这个消息,对于刚刚经历内战、元气大伤的大明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面对如此巨大的外部威胁,朱棣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务实与果决。”朱迪钠继续说道,“他立刻采取了多项紧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迅速释放了在靖难期间被建文帝关押在南京的诸位藩王,试图缓和皇室内部矛盾,一致对外。”
“与此同时,那些在靖难之役中跟朱棣打得热火朝天的南军名将们,也被朱棣大度地任用了新职,比如吴良不仅恢复了侯爵,还到了山西任要职,平安甚至被任命为北平的都指挥使......
画面中,被囚禁的藩王们得以重回封地,吴良、平安等人赶赴边关......
天幕下,已经被朱元璋任命为锦衣卫千户的平安看到天幕上自己正奔赴北平,准备迎接帖木儿的进攻,这一次他发誓一定要为大明马革裹尸,虽然他此前并不认同朱棣,但现在他的想法,他不是在为某个皇帝打仗,而是为整个大明.....
“更显出局势危急和朱棣无奈的是,”朱迪钠话锋一转,带着一丝历史的微妙,“他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小心安抚、巴结那个一直跟自己不对付、驻守西安的侄子——秦王朱尚炳!因为此时此刻,秦王所掌握的西北边军,成为了大明抵御帖木儿可能从西域方向入侵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内部的恩怨,在关乎国运的生存危机面前,不得不暂时搁置。”
天幕下,朱元璋听到这里,猛地一个激灵,之前一直隐约觉得不对劲的地方豁然开朗!他一直纳闷,老四和允炆叔侄俩在关内打了四年,北方的蒙古人怎么会毫无动静,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原来如此!原来是这个帖木儿趁机统一了西域和蒙古残余各部,形成了更大的威胁!”朱元璋心中暗道,“幸亏老四动作快,迅速推翻了建文,统一了政令,否则南北受敌,内部还一片混乱,我大明还真就危矣!”
但新的担忧立刻涌上心头:刚刚结束内战的大明元气大伤,军队疲惫,粮秣匮乏,老四作为皇帝,难道不应该坐镇中枢,稳定局面,恢复国力吗?他怎么敢……难道要亲自去北方打仗?那他走了,朝廷谁来管?
突然,朱元璋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之前天幕网友无意中透露的信息:“对了!咱想起来了!以前有网友说过,老四是他儿子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还说高炽那孩子不仅守住了北平,还当了整整22年太子,监国时间长达20年!一定是这样!老四在前方打仗,高炽在后方监国,稳定朝局,保障后勤!”
这个推演让朱元璋稍稍安心,同时也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孙子朱高炽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和赞许。能担起如此重任,看来也是个能干的孩子。
就在朱元璋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暗自推演着未来可能的朝局安排和应对危机之策时,天幕上,朱迪钠的话风陡然一变,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悬念:
“然而,就在这样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下,永乐皇帝朱棣的……”
天幕的讲述在此恰到好处地停顿,也勾得洪武十一年的君臣们心痒难耐,迫切想知道朱棣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究竟走出了怎样一步惊世骇俗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