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但又暗藏血腥的时期:“通过‘复活’洪武年号等一系列操作,朱棣终于初步坐稳了皇位,并开始以‘恢复洪武祖制’为名,推行自己的政治蓝图。虽然靖难之役战场上死伤惨重,但一个略显讽刺的事实是,大明皇室的核心成员在战争期间直接死于非命的并不多。然而,进入永乐年间,朱明皇室的内部,却开始接连凋零。”
他话锋一转:
“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首先是自然规律,洪武朝分封的亲王们到了永乐年间,大多已步入中老年,自然病故属于正常,这不在我们‘死法’探讨的核心范围。其次,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是自己作死,触碰了永乐帝的逆鳞,这个我们后续会提到。
今天,我们先聚焦于一批身份特殊、其死亡也充满疑云的人——建文帝朱允炆的母亲,太子妃吕氏,以及她为朱标所生的其他儿子们,还有朱标的另一位儿子,朱允熥。”
“正所谓天道好轮回,”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种历史的吊诡,“建文帝朱允炆曾因削藩,间接导致了他的十二叔湘王朱柏夫妇在荆州被迫举家自焚,结局惨烈。然而,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朱棣登基后不久,南京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火灾。”
画面中,一座宫殿在深夜燃起熊熊大火,火势猛烈,宫人奔走呼号,却救援不及。
“这场大火的地点,正是被安置在宫中某处,由朱棣‘优待’起来的嫂嫂——吕氏的居所。”朱迪钠的声音低沉下去,“火灾过后,太子妃吕氏不幸‘葬身火海’。”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个信息充分被吸收,然后补充道:“官方记载自然将此事定性为意外。但结合湘王朱柏自焚的前例,以及吕氏作为建文帝生母的敏感身份,后世史家很难不对此产生联想。这究竟是一场真正的意外,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用以消除潜在威胁的政治火灾?答案,或许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灰烬之中,只留下无尽的猜测和一声叹息。而吕氏所生的皇子,如朱允熞等人,史书对其最终结局记载模糊,大多不知所终,想来即便存活,也必然是在严密的监控之下,郁郁而终。”
天幕下,洪武十一年的奉天殿前,气氛微妙。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听着。他对那个出身文官家庭、心思活络的太子次妃吕氏本就谈不上有多喜爱,尤其是在天幕揭示其子朱允炆未来的一系列“蠢行”以及可能牵涉到自己死因的疑云后,他对吕氏这一支更是心生厌弃。此刻听到她未来的结局,朱元璋只是从鼻子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哼,既无悲痛,也无太多惊讶,仿佛只是在听一件与己无关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心中,为了江山稳固,牺牲几个不讨喜的儿媳和孙儿,并非不可接受之事。
而太子朱标的心情,则要复杂痛苦得多。
他怔怔地望着天幕,尽管知道吕氏和那些尚未出世的孩子,因为天幕的干预,不会再出现在他的未来里。但听到吕氏(在另一个时空线上)最终竟落得葬身火海的下场,而他那些名义上的儿子们下落不明,他的心仍然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传来阵阵刺痛。
那毕竟是他的妃嫔,是他血脉相连、尚未谋面的骨肉!他们何辜?要成为这场残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老四……未来的老四,竟然真的能下此狠手吗?
这种夹杂着无力、悲哀和对未来黑暗一面的深切恐惧,让朱标的脸色变得极其苍白。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旁暴怒未消的父亲,又看了一眼跪在地上、命运未卜的四弟,心中那股“必须活下去,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如磐石。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女人和孩子,在未来遭遇这般可怕的命运!
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转向了朱标另一个儿子的命运:“清理了吕氏及其所出的皇子(或使其边缘化)后,还有一个人的存在,让朱棣感到如芒在背。他,就是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