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98章 复活朱元璋分几步走

第98章 复活朱元璋分几步走(2 / 2)

“殿下是先行谒陵之礼,还是先即皇帝位?”

天幕上,朱迪钠详细解读着杨荣那句问话的千钧之力:“‘殿下是先行谒陵之礼,还是先即皇帝位?’这句话,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程序选择,实则直击朱棣当时最大的政治软肋——得位的合法性与‘孝道’的外衣。”

“如果朱棣选择先登基,”朱迪钠分析道,“那就坐实了他迫不及待抢夺侄儿江山的野心,将‘靖难’的遮羞布彻底扯下,暴露其赤裸裸的篡位者面目。这不仅会招致天下士人的非议,更会让他一直宣称的‘效法周公辅成王’成为笑柄。”

“而杨荣指出的另一条路——先谒陵,”朱迪钠的声音带着赞许,“则是为朱棣铺就了一条看似更加名正言顺的台阶。谒陵,是孝子对父亲应尽的礼数。通过先去拜谒父皇朱元璋的陵墓(孝陵),朱棣可以向天下人强调:我首先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我进入南京,是为了向父亲禀告‘清君侧’的成功,是为了维护您老人家定下的法度!我是以朱家孝子贤孙的身份,来收拾被奸臣扰乱的山河!”

画面中,骑在马上的朱棣,在听到杨荣这句话后,脸上的不耐烦和杀气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的凝重。他深深地看了杨子荣一眼,毫不犹豫地拨转马头,沉声下令:“移驾孝陵!”

天幕上出现了朱棣率领文武百官前往钟山孝陵的场景。队伍庄严肃穆,与之前直奔皇宫的急切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庄严肃穆的孝陵前,朱棣上演了一场极其精彩的表演。他伏在朱元璋的陵前,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地“禀告”:

“父皇!儿臣不孝,惊扰您在天之灵!然允炆侄儿受奸臣蒙蔽,变更祖制,迫害骨肉,儿臣不得已起兵‘靖难’,只为清除朝中奸佞,保全我朱家江山,维护您定下的法度啊!如今奸佞已除,儿臣特来向您禀报!望父皇在天之灵,佑我大明!”

朱迪钠解说道:“这场孝陵前的痛哭,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宣言。它巧妙地将朱棣的篡位行为,包装成了对父亲意志的继承和维护,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被迫起兵、忍辱负重的孝子贤孙。通过这场表演,他试图抢占道德的制高点,为自己的登基披上了一件‘合法’且‘合情’的外衣。”

天幕下,洪武十一年的奉天殿前,一片寂静。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看着天幕上那个在未来自己的陵前哭得情真意切的儿子,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清楚地知道,那眼泪里有多少是真为父亲流淌?又有多少是流给活人看的政治作秀?自己被儿子当成了稳固江山的工具,一个死了还要被拉出来“站台”的工具!这感觉,让他极其不爽,却又带着一种诡异的、被后世帝王反复研究的“价值”。

朱标站在父亲身边,看着四弟未来的表演,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既为老四的机变和抓住关键的能力感到一丝佩服,又为这种将父子亲情彻底工具化的行为感到一阵寒意。他不由得想,若自己在位,是否会面临这样的局面?

徐达、李善长等老臣则是看得心头发冷,又暗自惊叹。他们从朱棣这一系列操作中,看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和利用一切资源(哪怕是死去的父亲)的冷酷与决绝。这份心机和手腕,远比单纯的勇武更令人忌惮。

而更让所有洪武朝臣感触最深的是,通过天幕,他们亲眼看到了一个帝王如何在他死后,依然能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符号和力量,影响着帝国的走向。洪武大帝朱元璋,不仅仅是一个活着的皇帝,更将成为一个在未来漫长岁月里,始终“活着”的政治图腾。他的名号、他的陵墓、他定下的法度,都将成为后来者争夺、利用和诠释的对象。

这种认知,让所有人生出一种历史的苍茫与自身的渺小之感。他们此刻正站在这位注定要成为“永恒符号”的帝王身边,见证着未来如何围绕着他展开波澜壮阔又充满算计的篇章。

朱元璋冷哼一声,打破了沉默,语气说不清是嘲弄还是别的什么:“看到了吧?咱就算是死了,也闲不下来,还得被拉出来给你们老朱家当招牌、镇场子!”

他的话,像是在自嘲,又像是在给所有臣子,尤其是给他的儿子们,敲响一记沉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