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91章 令人不得不信的济南之战

第91章 令人不得不信的济南之战(2 / 2)

天幕上,朱迪钠继续说道:“面对城头高悬的太祖牌位,朱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强攻,则政治破产,道义尽失;不攻,则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后勤压力与日俱增。最终,在围攻济南长达三个月而无果后,燕王朱棣不得不下令撤军,解除了对济南的包围。”

画面中,燕军阵营缓缓后撤,士兵们垂头丧气,与来时那股席卷河北的锐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济南城头,则爆发出了劫后余生的欢呼。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建文朝廷的士气,”朱迪钠总结道,“铁铉和盛庸也因此一战成名。此战打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标志着靖难之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燕军的战略进攻,转入了双方的战略相持。战争,变得更加漫长和残酷。”

听着朱迪钠的总结,奉天殿下的众人心情复杂。他们既为济南能够守住、避免更多生灵涂炭而感到一丝庆幸,也为这场骨肉相残的内战还要持续更久、消耗更多国力而感到深深的无力。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投向那沉默不语的朱棣,眼神深邃难明。这个儿子,未来会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这场由他朱家内部引发的浩劫,最终又将把大明引向何方?

天幕上,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尘埃落定的冷静:“无论济南城下是否发生过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细节,有一个结果是确凿无疑的——李景隆,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终于被建文朝廷撤职了。”

画面中,来自南京的使者宣读了罢免李景隆、召回京师的旨意。曾经意气风发的曹国公,此刻面色灰败地交出了帅印。

“而接替他的人选,也表明了建文朝廷终于开始正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朱迪钠继续道,“坚守济南的铁铉被擢升为山东布政使,全权负责山东防务;而与铁铉一同稳住阵脚的盛庸,则被任命为平燕将军,接管前线军事指挥。这意味着,那套天真且致命的‘勿伤吾叔’的指导思想,已经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建文朝廷终于明白,这不是一场可以讲究温良恭俭让的家族内部纠纷,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朱迪钠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敬意,画面也定格在巍峨的济南城上:“更令人惊叹的是,济南这座城池,在此后的两年多战争里,如同一颗牢牢钉在燕军南下路线上的钉子,始终未曾被攻陷。即使是在建文四年,燕军突破长江天险,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之后,济南城头,依然飘扬着建文年号的旗帜!”

这座孤城的坚守,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意义,成为一种精神和道义的象征。它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并非所有人都屈从于燕王的兵锋,依然有人为了心中的忠义和理念,战斗到最后。

然而,朱迪钠接下来的话语,瞬间将这股悲壮化为了刺骨的寒意:

“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以及坚守背后可能隐藏的、我们不得而知的深刻仇怨,当铁铉最终在济南城破后被俘时,他遭受了靖难之役所有被俘文臣武将中,最为酷烈的报复。”

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而压抑:

“史载,铁铉被施以磔刑(肢解),其家族男子被尽数处死,女子则被没入教坊司为奴。这种远超常规的残酷处罚,在永乐初年对待建文旧臣的总体策略中,也显得异常突出。”

朱迪钠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望向镜头,仿佛在透过天幕审视着历史的重重迷雾:

“如果说,在济南城下,燕王与铁铉之间,没有发生过一些远超寻常攻防、足以刻骨铭心的激烈冲突或者个人恩怨……我是不相信的。这滔天的恨意与恐惧,这必欲将其彻底抹去、连其血脉都要玷污摧毁的决绝,绝不会仅仅源于一场成功的城池防御战。”

奉天殿内,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先前还为济南守住而感到一丝庆幸的众人,此刻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上来。铁铉及其家族的结局,太过惨烈!尤其是与方孝孺等人(虽然天幕此前透露的诛十族也挺惨,但某种程度上求仁得仁)相比,这份酷烈中透出的个人情绪色彩太过浓重。

朱元璋的眉头紧紧锁住,脸色阴沉。他不在乎一个臣子的生死,甚至觉得株连是必要的威慑手段。但如此酷刑,如此针对性的折辱……这确实不像是一贯注重形象、讲究“靖难”合法性的老四会轻易做出的决定。除非……除非铁铉在济南,真的触碰了连朱棣都无法容忍的逆鳞,或者造成了某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徐达、冯胜等老将也是默然无语。他们见惯了生死,但如此酷烈的结局,依然让他们感到心悸。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那场战争,在撕下所有温情的面具后,展露出的最血腥、最狰狞的一面。

朱棣依旧沉默地站在那里,但紧握的双拳和微微颤抖的指尖,却暴露了他内心绝不平静。天幕没有明说,但那暗示已经足够清晰——在未来的济南,他与那个铁铉之间,恐怕发生了一些极其不堪回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