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心凉透了的朱元璋(2 / 2)

“湘王朱柏夫妇,以其刚烈至极的死亡方式,成为了建文削藩过程中最触目惊心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朱迪钠总结道,语气沉重,“他们的死,不仅震动了朝野,也让其他藩王,尤其是北方的燕王朱棣,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可能面临的命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后续‘靖难’的爆发。”

天幕之下,一片寂静。湘王朱柏那玉石俱焚的刚烈,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朱元璋闭上了眼睛,脸上肌肉微微抽搐,不知是为这个儿子的刚烈感到痛心,还是为孙子的逼迫感到愤怒。而燕王朱棣,在阴影中握紧了拳头,眼神变得更加深邃难测。

湘王之死的余烬尚未冷却,关于靖难之役的巨大悬念,已然悬在了所有人的心头。

天幕上关于湘王朱柏自焚的惨剧尚未从人们脑海中散去,但那背后所揭示的建文朝初年的政局,更让朱元璋感到一种彻骨的冰寒与难以置信。

他亲手选定的继承人,他寄予厚望的皇太孙朱允炆,竟然在自己龙驭上宾后,如此迫不及待地、几乎是全盘推翻了他呕心沥血制定的基本国策!

“官职科举向江南倾斜?减免江浙税赋?”朱元璋喃喃自语,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对他“重北轻南”、“压制江南士绅”这一核心治国方略的彻底背叛!他打压江南,是为了防止财富和话语权过度集中,是为了平衡天下,更是为了遏制那些在元朝时就盘根错节的江南文人集团!允炆这孩子,竟然一上台就向这些人妥协、示好?!

而更让他怒火中烧、甚至感到一阵晕眩的是——“削藩!他竟然在咱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向他的亲叔叔们举起了刀?!”

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湘王朱柏那熊熊燃烧的王府仿佛就在眼前。这不是治国,这是在逼反!是在自毁长城!朱元璋仿佛能看到,那些镇守边塞、拱卫社稷的儿子们,在突如其来的罪名和押解队伍面前,是何等的惊惶与愤怒!

然而,令朱元璋更加困惑甚至失望的是接下来的发展。

“整整一年……整整一年啊!”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压抑到极致的颤抖,“咱的二十多个儿子,手握重兵的塞王不止一个,面对这等逼迫,居然……居然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没有一个敢拿着咱钦定的《祖训》,堂堂正正地起兵‘清君侧’?!”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他制定《祖训》,赋予藩王“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的权力,就是为了防止主少国疑、权奸当道!现在,情况不是明摆着吗?为什么没有人用?

一股巨大的自我怀疑涌上心头。他晚年到底做了什么?是杀伐过甚,将儿子们的胆气都磨没了?还是他选的这些儿子,根本就是一群庸碌无能、只知享乐的废物,连造反的能力都没有?抑或是……他朱元璋的威望,他钦定的《祖训》,在他死后,根本就成了无人敬畏的一纸空文?

朱元璋下意识地伸出手,颤抖着从御案旁拿起那本由他亲自拟定、字斟句酌的《皇明祖训》。明黄色的封皮,沉甸甸的,曾是他心中确保朱家江山万世一系的基石。

此刻,这本他曾视若珍宝的祖训,握在手中,却感觉轻飘飘的,仿佛没有丝毫重量。

他翻开书页,看着上面自己亲手定下的条条款款,尤其是关于藩王权力、关于“清君侧”的那一条,墨迹清晰,言犹在耳。

“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他低声念着,嘴角扯出一丝苦涩到极点的弧度。

现实,给了这本他寄予厚望的《祖训》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他的儿子们,要么无能,要么无胆。他设计的制衡之策,在残酷的政治现实和人性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以为能约束后世君臣的至高法典,在新君登基后,竟可以被如此轻易地搁置、甚至践踏!

“难道……难道它真的……只是一张废纸吗?”朱元璋望着手中的祖训,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一种深沉的、制度设计者面对现实无力的悲哀。

奉天殿内,寂静无声。只有朱元璋粗重的呼吸,以及那本被紧紧攥在手中、仿佛承载着整个帝国命运,却又似乎毫无用处的《祖训》,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开国皇帝内心世界的崩塌与重构。

他知道,湘王之死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儿子们继续沉默,那么屠刀终将落到最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反抗的那一个头上。而到了那时,这本《祖训》,究竟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最终被血与火激活的利剑,还是彻底被扫入历史尘埃的……真正的废纸?

朱元璋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那已恢复平静的夜空,仿佛在向那不可知的未来,发出无声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