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进入了最令人窒息的阶段:
“老铁们,当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那柄名为‘锦衣卫’的利剑,便瞬间出鞘了。”
画面模拟出肃杀的场景,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在夜色中疾行。
“首先,是由锦衣卫指挥使出面,罗列蓝玉种种罪状,正式上奏弹劾。这既是程序,也是信号。紧接着,早已部署妥当的锦衣卫四处出击,按照名单,开始大规模抓人。”
令人玩味的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清算,蓝玉及其党羽的反应,与平日里的嚣张跋扈形成了鲜明对比。
【网友“权力本质洞察者”评论:大家可能以为蓝玉党羽遍布军中,会有些抵抗?根本没有!史料记载,蓝玉本人几乎是束手就擒,他那些所谓的义子、干儿子、家奴,更是如同土鸡瓦狗,瞬间瓦解。】
【网友“军中生态观察”分析:更讽刺的是,蓝玉在军中影响力看似庞大,牵扯的侯爵、都督、指挥使等多达一万五千人。但当锦衣卫拿人时,军中竟毫无波澜。那些中级军官和底层士兵,根本不在意这些上司被抓,甚至不少人暗中拍手称快!为什么?因为蓝玉一伙人平时太跋扈了,侵占军功、欺压同僚是常事,早已失了军心。】
【网友“人性趋利避害”补充:而且,为了自保,攀咬诬告之风瞬间兴起。很多人为了脱罪,或者借机打击报复,开始胡乱举报,把更多不相干的人拖下水。这也是为什么蓝玉案最终会牵连如此之广的原因之一,未必全是朱元璋的本意,但这种混乱无疑加剧了清洗的残酷和范围。】
朱迪钠总结道:“所以,看似盘根错节的蓝玉集团,在皇权的绝对力量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失去了军心,内部又分崩离析,其覆灭是必然的。”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一片死寂。勋贵列中,无人说话,只有沉重的呼吸声。
徐达、冯胜、傅友德、耿炳文……这些身经百战、身上疤痕比寻常人一辈子见过的都多的老将,此刻脸上没有任何意外或不平的神色,只有一种深切的、近乎本能的敬畏。
他们太清楚了。
是,他们是开国功臣,战功赫赫,身上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段传奇。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站在了朱元璋这边,站在了大明这个平台上。
长兴侯耿炳文偷偷抬眼看了看御座上那个沉默的身影,心中凛然。他想起了当年鄱阳湖大战,那个勇不可当、连常遇春都要谨慎应对的“泼张”张定边,何其骁勇?可因为他跟了陈友谅,如今不过是个在庙里苟延残喘的野僧。他们这些人,和那张定边相比,勇武又如何?
“陛下的刀,能给我们荣耀,自然也能收回一切。”魏国公徐达在心中默念,这是他早已认清的现实。他们身上的伤疤,在战场上是勇武的证明,但在皇权面前,不过是证明他们依旧是其麾下将领的印记,而非抗衡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