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还豪情万丈、立志要辅佐太子血脉的沐英,在听到自己竟会因为太子的去世而“悲痛致死”时,只觉得一股逆血直冲顶门,眼前猛地一黑,高大健硕的身躯不受控制地剧烈摇晃了一下,险些栽倒在地。
“这……这怎么可能?!”他扶住身旁的石栏,手指因用力而泛白,脸上写满了震惊、难以置信,以及一丝……被命运捉弄的茫然与愤怒。
天幕之上,关于沐英之死的讲述刚刚结束,那冰冷而宿命的判定还在众人耳边回荡,一行行新的网友评论便已快速滚动起来,带着后世旁观者的清醒与“马后炮”式的犀利。
【网友“历史逻辑怪”发言:等等,主播刚才的论述有点问题啊!沐英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标是六月死的,这没错。但朱允炆被正式立为皇太孙,那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的事儿了!沐英死的时候,皇太孙的人选恐怕都还没最终定下来,或者至少诏书未明发天下。说朱元璋为朱允炆安排沐英做班底,这时间线对不上啊!沐英的死,纯粹是因为和太子感情太深,悲伤过度,跟辅佐皇太孙根本没关系!】
这条评论一出,许多细心的观看者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确实,若沐英在皇太孙确立前就已去世,那他根本无从履行所谓的“托孤”重任。
紧接着,更多讨论涌现出来,其中一条高赞评论提出了一个看似更“完美”的方案:
【网友“权谋战略家”发言:要我说,朱元璋晚年就是思路僵化了!既然担心皇孙年幼,又怕藩王坐大,干嘛不搞个平衡术?最好的办法,不就是为朱允炆选定一个叔叔,比如能力不错但也有制约的燕王朱棣,让他留在应天府,名义上是辅政,或者干脆封个“摄政王”!这样一来,外部有秦王、晋王、周王等其他藩王看着,燕王在京城也不敢胡作非为,有所顾忌。而内部有燕王这尊大神坐镇,那些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之类的书生,哪里还敢在朱元璋刚去世才两个月,就急不可耐地鼓动朱允炆开始削藩?这步子肯定得缓下来,说不定就能避免靖难之役了!】
这条评论分析得头头是道,将藩王、朝臣、皇权之间的制衡关系勾勒得清晰明了,仿佛一个绝妙的棋局,可惜历史上的朱元璋并未如此落子。
天幕之下,皇宫文华殿侧殿。
由于天幕屡现异象,且所言关乎国运皇室,朱元璋下令,每次天幕出现,都必须由翰林院选派饱学之士详细记录天幕所言、所显,尤其是那些陌生的人名、事件和后世评论,一字不漏!
今日当值的记录官中,有一位翰林院新晋学士,以品行高洁、学问渊博着称的宋濂得意门生——方孝孺。他正襟危坐,面前铺着上好的宣纸,笔墨齐备,全神贯注地仰望着天幕,认真地履行他的职责。
他听得极其认真,当听到沐英与太子的深厚情谊时,他面露感慨;当听到沐英因悲痛随太子而去时,他扼腕叹息。他手中的笔稳健地在纸上游走,记录着这些匪夷所思却又不得不记的内容。
然而,当“权谋战略家”那条评论出现,当“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之流”这几个字清晰地、毫不避讳地从那天幕中传出,如同惊雷一般炸响在他耳边时——
方孝孺整个人如遭雷击!
“哐当!”
他手中那支饱蘸墨汁的御赐狼毫笔,脱手而落,砸在青砖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溅开一片乌黑的墨点,染脏了他素净的袍角和身旁的记录稿。
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毫无血色,嘴唇微微哆嗦着,一双原本充满睿智和坚定光芒的眼睛,此刻只剩下极致的震惊、茫然,还有一丝被直呼其名、甚至带有贬义(“之流”)提及的屈辱与骇然。
“我……齐泰……黄子澄……鼓动削藩?”他喃喃自语,声音微不可闻,却带着剧烈的颤抖。他方孝孺,一生所求,乃是辅佐明君,行仁政,复周礼,致太平!怎会与“鼓动削藩”、引发战乱这等事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在新皇刚刚即位、先帝尸骨未寒之时?这……这简直是对他毕生信念和人格的污蔑与颠覆!
周围的同僚们也听到了天幕之言,此刻皆以惊异、复杂,甚至略带审视的目光偷偷望向失态的方孝孺。殿内一片诡异的寂静,只剩下天幕中朱迪钠继续讲述的声音,以及方孝孺那粗重而混乱的呼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