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30章 可疑的胡惟庸谋反案

第30章 可疑的胡惟庸谋反案(2 / 2)

“当然,这个‘醴泉骗驾’的故事,很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坐实胡惟庸的‘谋逆’之心而附会的传说。但无论细节真假,胡惟庸案最终在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彻底引爆,胡惟庸本人被以‘谋不轨’的罪名处死,这标志着延续了中国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天幕上,朱迪钠讲述完官方版本的“胡惟庸案”后,评论区立刻被各种质疑和翻案的声音淹没,与之前讲述皇室成员死法时的氛围截然不同。

【网友“历史理性派”率先开炮:说胡惟庸真想造反?我第一个不信!他有什么?他一个文官,一没兵权二没藩镇,就靠着一群同样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和些许不成气候的党羽,就想推翻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朱元璋和他那帮如狼似虎的淮西勋贵?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他胡惟庸又不是傻子!】

这条评论得到了大量附议。

【网友“权力结构分析者”深入剖析:胡惟庸或许专权,或许排除异己,但这在历代权相中并不罕见。要说他真有改朝换代的野心和计划,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的权力完全来自于朱元璋的授权,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他什么都不是。造反?他拿什么造反?】

【网友“制度史观察家”总结道:说白了,胡惟庸案的本质,根本不是所谓的“谋逆”,而是朱元璋觉得中书省和宰相制度本身,已经成了他乾纲独断的绊脚石!胡惟庸之前的专权,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完美的借口和突破口。】

这些来自后世的、剥离了传统史书道德外衣的冷静分析,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了“胡惟庸案”的核心。

【网友“终极真相帝”用一句话点破了关键:胡惟庸有没有造反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认为需要有一个“造反”的罪名,来达成他废除宰相制度的目的。胡惟庸,不过是个恰逢其会的“工具人”和“背锅侠”罢了。】

朱迪钠看着这些评论,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着镜头总结道:

“看来很多老铁都倾向于认为,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彻底废除相权而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清算。所谓的‘谋反’,更像是一个‘莫须有’或者说被刻意放大和利用的罪名。其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胡惟庸个人,而是他身后那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与冷酷: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借着处置胡惟庸‘谋逆案’的东风,朱元璋雷厉风行地罢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接统领国家政务。从此,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真正达到了巅峰。而胡惟庸,则成为了这场巨大制度变革中,最显眼的祭品。”

天幕下,奉天殿前,死一般的寂静。

文武百官们听着后世之人如此赤裸裸地剖析皇帝的用心,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案定性为“借口”和“清除工具”,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连大气都不敢喘。不少人偷偷用眼角余光瞥向龙椅上的朱元璋,想知道皇帝对此等“大逆不道”的言论会作何反应。

然而,朱元璋的脸上却没有任何被戳破心事的恼怒,反而是一种极致的冰冷和深不可测。他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反驳,只是那双锐利的眼睛微微眯起,闪烁着晦暗不明的光芒。

这些后世人的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盘算。罢中书,废丞相,集权于一身……这确实是他一直在思考和酝酿的事情!只是他没想到,未来的自己,会借用胡惟庸的人头,来完成这千古未有之变革。

胡惟庸……或许确实没有造反的胆量和实力,但他专权跋扈,结党营私也是事实。用他的血来浇铸绝对皇权的基石,在朱元璋看来,并无不可。只是被后人如此直白地说成是“工具人”和“借口”,让他这位开国帝王的心中,也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而躲在家中休息的胡惟庸,在这一刻,他已经明白自已的宰相之位做到头了,那怕是为了保命,最好现在就以身体原因辞职。否则他就真可能搞得一个满门抄斩,然而与宰相这个制度一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