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死,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命运,而是成为了验证天幕预言是否可改、大明国运是否可逆的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试金石!
整个大明的目光,无论是出于关心、担忧,还是别样的心思,都在这一刻,无形地聚焦于东宫那座刚刚迎来新生的殿宇。
希望与恐惧,在这深秋中,交织成一曲未定的乐章。
与皇宫内因太子妃提前生产带来的那一丝微弱希望不同,燕王府内此刻却是一片愁云惨雾,如同被无形的铁幕笼罩。
燕王妃徐妙云,一个多月前才刚刚为朱棣诞下嫡长子朱高炽,此刻尚在产后调养期间,脸色带着几分虚弱的苍白。然而,这苍白此刻更因天幕传来的惊悚消息而毫无血色。
当听到天幕直指自己的丈夫燕王朱棣将成为皇帝,取代太子朱标时,徐妙云的心就猛地沉了下去。她虽出身将门,父亲是权倾朝野的魏国公徐达,自幼见识不凡,但也深知“篡逆”二字在父皇朱元璋心中是何等不可触碰的逆鳞!她几乎能想象到父皇那雷霆震怒的模样,那足以焚毁一切的帝王之怒,岂是区区一个燕王府能够承受的?
然而,当后续天幕中,“明成祖”的庙号以及将她与唐太宗长孙皇后相提并论的言论出现时,徐妙云感觉到的已经不是下沉,而是彻底的、坠入无底深渊的冰冷绝望!
她与朱棣成婚不过一年有余,虽是明媒正娶的正妃,但感情基础远不如秦王朱樉与邓次妃那般自幼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在她原本的设想中,最坏的结局,无非是朱棣被盛怒的父皇处死或终身圈禁。但看在自己父亲徐达为大明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自己刚刚生下皇孙的份上,父皇或许会网开一面,允许她带着幼子高炽活下去,哪怕是被贬为庶人,幽禁一生,也总好过满门抄斩。
可“长孙皇后”这个类比,彻底粉碎了她这最后的侥幸!
长孙皇后是什么人?那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并肩开创“贞观之治”的贤后,是玄武门之变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参与者!天幕将她和朱棣比作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这无异于是在告诉全天下,她徐妙云绝非无辜被卷入的池鱼,而是燕王朱棣“谋朝篡位”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同盟与臂助!
这个指控,将她,将整个魏国公府,都牢牢地绑在了燕王朱棣那艘看似即将倾覆的破船上!父皇会如何想?他会认为徐家早已与燕王勾结,蓄谋已久!他会认为父亲徐达的沉默、自己在燕王府的存在,都是这场巨大阴谋的一部分!
一旦坐实了这个猜测,等待燕王府和魏国公府的,绝不仅仅是朱棣一个人的死亡,而是彻彻底底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父皇对待潜在的威胁,尤其是涉及皇位传承的威胁,从来都是宁杀错,勿放过!
巨大的恐惧如同冰水,浸透了徐妙云的四肢百骸。她抱着襁褓中尚在熟睡的儿子朱高炽,娇躯微微颤抖。幼子无知无觉的睡颜,更反衬出她此刻内心无边无际的黑暗与绝望。
然而,在这极致的恐惧深处,一股异样的情绪却悄然滋生——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知欲”。
她抬起头,望向窗外那已然恢复澄澈、却仿佛依旧残留着天幕余威的天空,眼神复杂难明。
她想知道!
她迫切地想知道,她的丈夫,那个平日里在她面前虽不乏英气但也恪守臣子本分的燕王朱棣,究竟是如何走上那条“篡逆”之路的?是在怎样的情势下?是主动谋划,还是被逼无奈?那个“明成祖”的庙号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哪怕知道了真相后,等待他们一家,等待魏国公府的,是父皇毫不留情的屠刀,她也希望……能死个明白。
这种在绝望中生长出来的、对真相的执拗,支撑着她几乎要崩溃的精神。她反而开始隐隐期盼,期盼那天幕能早日再次开启,将那血与火交织的“未来”,赤裸裸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殿下……”她低声喃喃,不知是在呼唤生死未卜的丈夫,还是在叩问那不可测的命运,“你……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又会走向何方?”
燕王府内,窗外投射进来的阳光将她和怀中幼子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拉得长长的,仿佛两道被命运枷锁缠绕的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