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行星的淡紫色大气层在舷窗外缓缓旋转,像被搅浑的葡萄汁,那座孤零零的自动化前哨站缩成沙盘模型大小时,中继塔的淡蓝色指示灯还在按“长亮三秒、短闪两下”的规律最后闪烁一次——太阳能板的银纹在行星大气层映衬下,像被揉碎的星子,最终随着前哨站一起沉入淡紫色的光晕里,彻底消失在视野中。方舟舰队的三艘舰船呈“品”字形调整航向,引擎喷射出的幽蓝色尾焰温度稳定在8000K,焰尖偶尔溅出细碎的银火星,在墨色宇宙里转瞬即逝,舰体加速时,甲板传来轻微的“嗡鸣”,像是金属骨骼在舒展。
没有盛大的告别仪式,通讯频道里只有简短的互道珍重。留守哨站的志愿者身影在监控屏幕上缩成一个个移动的小白点,最后定格在前哨站的能量屏蔽罩内——有人抬起戴着厚手套的手挥了挥,手套上还沾着建设时的紫色岩粉,战术服领口的地球徽章在屏幕反光里闪了一下。老张的声音带着通讯器的电流杂音,尾音有点发颤:“放心走,我们会看好家……等你们带好消息回来。”背景里能听到前哨站通风系统的“嗡嗡”声,还有风吹过金属舱体的“呜呜”声,像遥远的叹息。直到监控信号彻底变成雪花点,通讯频道才恢复寂静,只有舰队引擎的轰鸣在廊道里低低回荡。
舰队航行初期的平静里藏着细碎的忙碌。引擎舱内,维修队员小林正蹲在升级后的短途跃迁引擎旁,用麂皮布擦去外壳上的微尘,布面上沾了点淡蓝色的冷却剂痕迹——引擎核心的银纹每1.2秒明暗一次,全息仪表盘上的能量储备条停在92%,幽蓝色尾焰的喷射角度误差控制在0.5度以内。垂直农业舱里,铁叶蕨幼苗的叶片已经长到15厘米,边缘的金属光泽在人工光源下泛着细弱的反光,负责照料的队员正用针管往根部注射营养液,针管上的刻度显示“2l\/株”,注射时,叶片会轻轻颤动,像在回应。每个人都埋头于手头的事,有人在战术终端上反复核对星图数据,有人在武器舱检查能量步枪的充能情况,枪身的冷金属触感能稍微压下离别的伤感。
凌薇大部分时间仍待在医疗舱。顾廷铮维生舱的脑波监测仪上,深绿色波形的峰值稳定在3.5hz,比启航前高了0.3hz,胸口的星形胎记泛着浅金色微光,每30秒就会与旁边的星辉兰能量投影产生一次共振——星辉兰的叶片会向胎记方向倾斜,金色纹路流动速度加快,像两条交汇的光河。但通讯频道里残留的“跟随”与“验证”字样,像两团阴云飘在她心头。她坐在维生舱旁的折叠椅上,膝头摊开遗迹数据的全息投影,指尖划过“巡天者核心指令”的残缺字符,那些淡紫色的字体边缘偶尔会闪过银纹,像在提醒她某种被忽略的细节。有次她摸出颈间的密钥碎片容器,冰凉的磨砂外壳贴着锁骨,突然想起启航前星辉兰的叶片曾无规律闪烁,频率正好是2.1hz,和遗迹数据里某段能量波动的频率惊人地吻合。
深空监测室的气氛比其他舱室更紧绷。技术员小赵的眼睛熬得通红,布满血丝,他面前的屏幕上,舰队周围500公里空域的能量图谱是一片纯粹的墨黑——之前每隔两小时就会出现的巡天者红点,像被橡皮擦去了一样,连最微弱的杂波都没有。监测仪的“滴滴”提示音格外单调,小赵把灵敏度调到最高,数值显示“0.01单位\/立方米”,仍什么都捕捉不到。“太安静了。”他揉了揉太阳穴,声音里带着疲惫,“比G-03行星的深夜还静,连宇宙背景辐射的杂音都变弱了。”旁边的同事递来一杯热咖啡,杯壁上的水汽在屏幕旁凝成细小的水珠,“说不定它们在等……等我们进入碎星带。”这句话让监测室的空气更冷了几分。
根据星图和密钥指引,舰队抵达碎星带边缘时,舷窗外的景象变了——原本稀疏的恒星光芒被一片灰蒙蒙的尘埃云挡住,尘埃颗粒反射着远处恒星的橘红色光,像被风吹散的火星,在宇宙里缓慢漂流。全息星图显示,这片碎星带宽约3.2光年,常规航行需要6.8个地球年,而短途跃迁引擎的目标是“一次性跨越3光年,直接抵达碎星带另一侧的稳定空域”。指挥室里,淡绿色的倒计时数字在主屏幕中央跳动:“10:00:00”“09:59:59”……
“所有系统最终检查:引擎状态98%,能量输出稳定,抗冲击系统正常。”
“非必要人员进入抗冲击座椅,固定带扣紧,头部靠枕调整到位。”
“通讯频道切换为内部加密模式,跃迁过程中保持静默。”
命令通过通讯器传到每个舱室,非必要人员钻进银灰色的抗冲击座椅,固定带“咔嗒”扣紧时,有人下意识攥紧了膝盖上的战术包,包角露出半本卷边的星图手册,封面上画着小小的地球。凌薇坐在指挥席上,后背贴紧座椅的支撑垫,手指反复摩挲密钥碎片容器,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传到掌心,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耳膜里“咚咚”响,频率比平时快了10次\/分。主屏幕上的星图放大,碎星带的尘埃云在全息投影里像一团模糊的棉絮,跃迁终点的坐标用红色十字标记,旁边标着“安全等级b”。
“……三、二、一……跃迁启动!”
没有想象中的剧烈震动,也没有炫目的光爆。最先出现的是舰身的下沉感,像踩空楼梯时的失重,有人的头发脱离了束发带,在人工重力尚未完全起效时飘成细碎的黑色丝絮。舷窗外的星空先是被拉成模糊的光带,接着瞬间被吞噬——混沌色彩从靛蓝渐变到银白,像搅动了装满星辉的墨水瓶,流动时带着细微的“滋滋”声,控制台的悬浮按钮在混沌光线下泛着淡紫色的晕。失重感持续了约1.5秒,抗冲击座椅的缓冲垫缓缓充气,战术服的重力调节模块发出“嘀”的轻响,像给身体加了层隐形的支撑,眩晕感很快褪去。
整个过程实际持续了2.8秒。
当舷窗外的混沌色彩散去时,眼前的星空彻底变了——原本挡在前方的碎星带尘埃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稀疏的恒星,远处有颗淡蓝色的行星,表面能看到白色的气旋,像被冻住的云团。全息定位仪“嘀”地响了一声,屏幕上弹出绿色字样:“跃迁成功!当前坐标与目标坐标偏差0.03光年,舰队阵型完整,引擎状态97%!”
指挥部里爆发出短暂的欢呼,有人用力拍了下控制台,按钮的微光晃了晃;小陈推了推眼镜,手指飞快地记录数据:“跃迁能量损耗率11.8%,空间稳定性92.3%,比模拟测试时还好!”但欢呼很快被更深的敬畏取代——星灵族的技术碎片,就足以让人类跨越数年的航程,这种差距像一道无形的鸿沟,横在每个人心头。凌薇看着舷窗外的淡蓝色行星,指尖还残留着密钥容器的凉意,她忽然想起前哨站的老张,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收到跃迁成功的消息。
喜悦还没来得及沉淀,深空监测室的紧急警报就刺破了平静:“嘀——嘀——嘀——”红色的警示灯在指挥室的天花板上闪烁,小赵的声音带着惊慌,通过通讯器传过来:“队长!检测到异常空间扰动!就在跃迁出口坐标外侧30公里处!能量特征……和巡天者的匹配度99.8%!”
主屏幕立刻切换到监测画面——那颗异常扰动来源的小行星直径约50公里,表面布满深褐色的陨石坑,坑底结着层薄薄的冰晶,反光在屏幕上形成细碎的白点。水银色的光泽从最大的陨石坑阴影里闪过,只持续了0.3秒,像有人在黑暗里划了根火柴,又立刻吹灭。但高灵敏度传感器捕捉到了完整的能量残留曲线,淡银色的波形在屏幕上跳动,与之前记录的巡天者数据完全重合,数值显示“0.7星灵能量单位”。
“它们……怎么做到的?”导航员老郑的手指在键盘上顿了一下,指节泛白,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我们的跃迁坐标是临时计算的,误差范围控制在0.1光年以内,它们怎么能精准预判?”工程师小李趴在控制台前,快速翻阅跃迁引擎的代码,屏幕上的绿色字符飞快滚动,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引擎核心的底层代码里,有一段我们没破译的序列……像是个‘定位标记’,每次启动跃迁,都会自动向外发送信号,频率是1.8hz,正好在巡天者的监测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