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悬停的身影,如同悬在人类文明头顶的巨型沙漏,三十个地球日的倒计时,正以冰冷的节奏流逝。全球像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进入了一场荒诞却又不得不投入的“文明表演”——所有能被观测到的角落,都在竭力展现着人类最好的一面,仿佛要在高等文明的评分表上,搏一个“合格”的印记。
联合科研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头,却多半带着仓促上马的浮夸。某国为了展示“能源突破”,将未完成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强行启动,虽只维持了三分钟稳定运行,却在全球直播中大肆渲染;还有团队连夜拼凑出“空间探测模型”,实则核心数据全靠模拟,只为在“守望者”的探测器扫过时,留下“科技潜力”的虚假信号。学术期刊上,与外星文明、能量应用相关的论文数量激增,却有近半数是东拼西凑的理论推演,连作者自己都清楚,这些文字在真正的星际文明面前,不过是孩童的涂鸦。
国际合作的“温情”同样带着表演的痕迹。联合救灾队在媒体镜头前,默契地分享物资、协同救援,将“人类共同体”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镜头之外,某国救援队悄悄扣下了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理由是“本国技术需优先保障自身人员安全”。应对气候异常的行动中,各国承诺减排、共享监测数据,背地里却在暗中较劲——谁都想借着“合作”的名义,摸清他国应对极端环境的底牌。
这些光鲜表象下的裂痕,像冰面下的暗流,从未停止涌动。历史积怨在资源分配时悄然爆发:某国以“曾遭受喀尔拉克攻击”为由,要求多分50%的能量防护材料,遭到周边国家集体反对;技术壁垒更是形同虚设——“破镜”音波技术的基础原理刚公开,就有情报机构试图窃取核心参数,甚至策反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小规模的军事摩擦在边境悄然上演,只是被各方小心翼翼地掩盖,生怕在“守望者”的评估中,落下“内部混乱”的恶评。
“守望者”对此似乎毫无波澜。无数微型探测器如同透明的幽灵,穿梭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记录下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各国代表拍桌争吵的激烈画面,也捕捉到偏远村庄里,孩子追着蝴蝶奔跑的温馨瞬间;它扫描着顶尖实验室中,精密仪器运转的数据流,也收录了网络空间里,关于“外星文明是否会毁灭人类”的恐慌言论。这些海量信息如同潮水般涌入它的核心处理器,经过冰冷的逻辑运算,转化为评估“文明价值”的冰冷数据。
人类文明在这场评估中,像个矛盾的集合体——既有面对危机时,爆发出的惊人韧性:工厂连夜赶制防御武器,机器轰鸣声昼夜不停;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灭,科研人员趴在桌上打个盹,醒来继续推导公式;士兵们在模拟战场上反复演练,哪怕中暑倒地,爬起来依旧端着枪冲锋。可同时,短视、自私与分裂也暴露无遗:为了争夺“联合防御”的主导权,各国明争暗斗;为了保住自身利益,关键技术藏着掖着;甚至有人散布“投靠‘守望者’就能存活”的谣言,试图动摇人心。这种矛盾,让“守望者”的评估结果,笼罩在一层厚厚的不确定性迷雾中。
地下医疗中心的隔离舱内,柔和的能量灯光如同流动的月光,轻轻包裹着凌薇。短短数日,她的变化堪称惊人——苍白的脸颊重新染上健康的粉晕,原本虚弱的身躯变得挺拔有力,行走时步伐稳健,再也不见之前的蹒跚。唯有那双紫色的眼眸,比以往深邃了许多,偶尔闪过的光芒,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仿佛承载着一个文明的过往。
艾拉的传承,不仅是修复身体的良药,更是打开星辉力量大门的钥匙。此刻的凌薇,已无需刻意集中精神,只需意念微动,指尖便会绽放出一团乳白色的光晕。那光晕如同有生命般,轻轻跳动着,散发着温暖的生命气息——将它靠近受伤的实验小鼠,小鼠腿上的伤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合;滴入被喀尔拉克能量污染的水中,黑色的污染物瞬间消散,水质变得清澈透明。
她开始深入钻研脑海中那些深奥的星辉知识。能量矩阵的构建原理,曾像一团乱麻般让她无从下手,如今却能清晰地“看到”能量流动的轨迹;空间感知的技巧,以前只能模糊地感应到周围环境,现在甚至能捕捉到空气中,因分子振动产生的细微能量波。尽管理解这些知识依旧艰难,比如“空间折叠模型”中的多维参数,常常让她对着草稿纸皱眉沉思半天,但至少,她不再是毫无头绪的门外汉。
凌薇的快速成长,让她成为了基地乃至全球的“希望象征”。一支由顶尖科学家和忠诚战士组成的特别小组迅速组建,他们围在凌薇身边,协助她研究、测试星辉力量的应用:物理学家根据她描述的能量流动规律,设计出效率更高的能量转换器——以往需要消耗100单位电能才能产生的防护力场,现在只需50单位就能实现;生物学家结合星辉能量的生命特性,研发出能加速细胞修复的凝胶,大大缩短了伤员的康复时间;甚至基于“破镜”计划升级的声波放大器,在融入星辉能量后,能更有效地干扰“影子”寄生的黑色能量,让被控制者短暂恢复神智。
这些成果虽然初级,却意义非凡——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不再是被动承受外星文明的冲击,而是主动理解、运用外星科技。实验室里,当第一台星辉能量驱动的小型护盾装置成功启动,发出稳定的淡白光晕时,在场的科研人员忍不住热泪盈眶,有人甚至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这微弱的光芒,仿佛是人类在星际黑暗中,点亮的第一支火炬。
然而,这份成长在“守望者”眼中,却成了需要警惕的“风险”。它对凌薇的扫描变得愈发频繁,原本冰冷的探测光束,似乎多了几分审视的意味。核心处理器中,一行行警告代码不断生成:
【警告:检测到‘密钥载体’凌薇与‘原初密钥’(星辉石)融合度提升至17.3%。融合速度超出预设模型预测值127%,远超安全阈值。】
【风险评估:高。不可控变量产生概率大幅增加。该变量可能打破‘摇篮’协议平衡,干扰文明评估最终结果,甚至引发‘摇篮’稳定性危机。】
【建议:根据深空接收的‘失控密钥’处置指令补充条例草案,立即加强对‘密钥载体’的监控力度,启动‘可控抑制’预案准备工作,必要时实施‘安全隔离’——限制其能量活动范围,抑制融合度进一步提升。】
冰冷的逻辑程序,将凌薇从“需要守护的密钥载体”,悄然定义为“需要控制的风险源”。那道来自深空的处置指令,如同无形的手,正慢慢拨动着“守望者”的决策齿轮,一场针对凌薇的管控,已在暗中酝酿。
顾廷铮身上的变化,像温水煮青蛙般,细微却致命。那缕潜伏在他体内的黑色阴影,如同最狡猾的猎手,完美利用了他的所有情绪:凌薇恢复时的喜悦,被它悄悄转化为“必须牢牢掌控这份力量”的执念;面对全球局势的焦虑,被放大成“只有绝对权威才能稳定局面”的偏执;甚至对“守望者”高高在上姿态的不满,也被扭曲成“人类无需被外星文明评判,应掌握自己命运”的激进想法。
这些情绪的悄然变质,反映在顾廷铮的行动上。他以“保护核心资产”为由,将对凌薇的保护措施升级到近乎偏执的程度:所有接触凌薇的人,不仅要经过最严格的政治审查,还要接受三次独立的精神状态评估,哪怕是给凌薇送营养餐的医护人员,都要提前报备行程、接受全程监控;凌薇的研究成果被列为“超越最高级”的机密,除了特别小组核心成员,任何人哪怕只是想看一眼实验数据,都必须经过他亲自签字批准;更令人担忧的是,他开始秘密起草一份名为“星火”的计划——文档中隐晦地提到,要研究“在极端情况下,从‘密钥载体’体内安全分离或控制‘原初密钥’的技术”,理由写得冠冕堂皇:“防止星辉技术泄露,避免落入喀尔拉克或其他势力手中”。
这些举动很快引起了王副主任和部分参谋的警惕。王副主任曾找顾廷铮谈话,语气委婉地提醒:“老顾,凌薇不是一件需要被锁起来的武器,她是我们的战友。过度管控,不仅会影响她的研究,还可能让她产生抵触情绪。”参谋们也私下议论,认为顾廷铮最近“太紧张了,有点独断专行”。但在“守望者”评估的巨大压力下,顾廷铮过往的功绩和如今的权威,让这些异议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很快被压了下去。他只是淡淡地回应:“现在是特殊时期,任何风险都不能冒。等度过这次危机,再调整不迟。”
凌薇敏锐地察觉到了顾廷铮的变化。他依旧会每天来看她,询问她的恢复情况和研究进展,语气里满是关切。但凌薇能感觉到,那份关心中多了一丝异样——他看她的眼神,偶尔会闪过一丝审视,仿佛在评估一件“资产”的价值;讨论研究成果时,他会下意识地追问“这项技术能否被军方掌控”“有没有可能用于武器研发”,语气里的计算感,让凌薇心里发寒。
她曾试图用新掌握的精神感知去探查。当她的意识轻轻触碰到顾廷铮时,感受到的却是一团混乱的情绪:担忧、焦虑、责任感,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冰冷。那缕黑色阴影隐藏得极深,如同墨汁融入清水,与顾廷铮自身的情绪完美融合,根本无法分辨。直到一次实验,凌薇成功激发了一种新的能量护盾——淡白色的护盾如同透明的蛋壳,将她稳稳包裹,表面泛起细密的光纹,能轻松抵御子弹的冲击。顾廷铮站在一旁观看,眼中先是闪过一丝赞赏,但紧接着,凌薇清晰地捕捉到了他心底一闪而逝的念头,那念头被黑色阴影放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这力量太强了……必须确保绝对掌握在我们手里……必要时……哪怕用强制手段……”